師德講座學習心得

3月11日有幸聽了 李曉凡老師的《內化師德——當代德育新坐標的支撐點》講座,李老師以其親身經歷和自己孩子成功的實例,深入淺出,聲

情並茂,給以我心靈深處一次深深的顫動和感悟。

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道德。醫生有醫師,商人有商德,老師有師德。不管是哪個行業,我們都得熱愛自己的工作對象。作為教師,我們最主要

的服務對象是學生,當然也有家長等等。我們的教育應是“用心而不是用手段”的教育,其實,做任何事,只要用心且堅持去做,肯定能做出

一番天地。外化要轉為內化,才能成為真正的師德。理論上:什麼是師德?李老師講道,內化師德,要注重“三力合一”,即“內在有張力,

潛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 “三力合一”內化師德法的內涵,李老師概括為四點,即啟迪自我心靈;完善人格素質;追求人性完美;把真、

善、美與品行情操、境界有機整合;通過“錘鍊自我、修養自我、超越自我”來提升“三力”。教師要啟迪學生的心靈,先得啟迪自己的心靈

;教師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先得主動完善自身的人格素質;教師要實施好人性化教育,自己先得主動追求人性完美。現代教育倡導建立“

雙向主體和諧發展”的新型師生關係。

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交心的過程。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居高臨下,處處以師威壓之,亦不能只求學生髮展而忽視老師自己的成長,我們應與學生

一同成長。教師是心靈感知的輸出者,學生是敞開心扉的接受者,老師教育學生應該是兩顆心靈愉快的碰撞,實現感情的交流、融合、升華。

李老師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其中必須要滲透一個“愛”字。愛是需要力量的,是需要相應能力支持的,愛必須得之於心寓之

於行。

實踐上:李老師舉了很多實例,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在以專家身份造訪一所學校時,恰巧遇到一個學生由於上學沒遵守紀律被老師

在外罰站,李老師既沒驚動陪同領導,也沒打擾那位老師的上課,巧妙真誠的與犯錯學生談話,讓學生自己總結自己五個優點三個缺點的方式

,委婉的指出了他的錯誤,過後那個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真誠的向老師道了歉。老師要學會寬容學生,接納學生。學生就是在不斷犯錯、

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長大的,而作為老師應該學會“賞識有度,批評得法”。

李曉凡老師提出“賞識有度,批評得法”,賞識要準確,如果賞識的不準,學生就會感到受了欺騙,認為老師在故意誇他,也就起不到激勵作

用。賞識就是放大他的優點,“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一張暗示的嘴,還要學會傾聽”。有些老師現在一提到“批評”就諱莫如深,唯恐“傷

害學生的自尊心”,以至於不分是非的肯定和表揚。一味的表揚,正如一味懲罰一樣並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稱讚沒有誰會珍

惜。賞識要有度。符合學生理性預期的賞識是事半功倍的“四兩撥千斤”。

批評也是如此,李老師的觀點是批評要用“中性語言”,批評時不宜尖銳刻薄,窮追不放,應該婉轉的指出學生的錯,而又盡少的傷害學生的

自尊心。有的老師出於一時之氣,在對學生批評教育時常常會不注意語言“出口傷人”,想讓學生牢記以便改正,但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這會

使他們認為:你一直在蒐集他們的錯誤缺點,這次是在和他算總帳。這對他們強烈而又敏感的自尊來講,無疑是極大的傷害。

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老師學習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得虛心向學生學習。我們應多一些具有高度、深度和前瞻性的理性化認識。不能

把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入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尤其是課堂教學;對學生說的每一句話,尤其是批評教育的話,一定要先作理性思考,做到“賞識

要有度,批評要得法”。做一名人師是我們當老師的理想追求。人師是教育家與心理學家的結合體。李老師講,要成為一名人師,一定要做到

三點: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心貼心的交流。具體來說,就是“用人師的思想,培育學生的思想;用人師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情感;用人師的意志增強學生的意志;用人師的個性影響學生的個性;用人師的心靈喚醒學生的心靈;用人師的靈魂鑄就學生的

靈魂;用人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能之不存,德之焉附?師德與能力是唇齒相依的,有師德無能力或是有能力無師德都是不行的。你整

天與學生朝夕相處,甚至是吃、住、娛都在一起,如果沒有相應能力予以支撐,那學生就會在你頭上“動土”耍威風了,最終還是沒有育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