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建設致富路先進事跡

800萬元,這是**鎮**村預計2011年蛋雞養殖業的銷售額。這個面積9.9平方公里,總人口3195人的小鄉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了一條禽類養殖業的致富路。

村民日子漸紅火

發展二、三產業,是**村認準的發展方向,如今已經成為全村村民共同致富的主要產業,有力地推動了村子經濟的繁榮和村民生活的改善,使**村名副其實地成為營口市文明村。

為了帶領村民發展養殖業,使養殖業的發展能夠繼續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村黨支部積極制定發展規劃,並多次組織養雞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學習養殖知識,增強養殖信心。目前,**村已經由原來的幾千隻蛋雞發展到現在具有加大規模的養殖戶40戶,產蛋量達300萬斤,年銷售額可達680萬元,年利潤額在120萬元左右。2011年,他們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產蛋量可達340萬斤,銷售額可望達800萬元。

文明建設見成效

日子好了,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質量也被支部提上了日程。每年,**都要對“十星文明戶”和“五好文明家庭”進行評比。象棋、桌球比賽也舉辦得有聲有色。村里還組織了秧歌隊,吸引了大批熱愛運動的中老年人。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加強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把一些不健康的活動衝散,全村各種文藝活動井然有序,切實抓好黨群共同致富活動,對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制定實施方案和措施,支部劃分連心共富責任區,以黨員和致富骨幹連體,包農戶,落實責任,見成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村支部和廣大黨員幹部心繫災區,紛紛為災區捐款捐物,積極回響支部的號召,自捐款之日起到現在,廣大黨員民眾為災區捐款達5萬多元,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

黨支部的堡壘作用更加堅定

2011年,**村轄區內的大路網、大項目工作要實現當年動遷、當年開工。當時**村“失地農民多,困難問題多,高收入人群少”,大多數村民既盼動遷,又怕動遷。盼的是早日動遷後,由村民變成市民,結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方式,儘快改善居住和生活條件;怕的是動遷失地後如何選擇出路。面對村民的實際問題和思想動態,村委班子成員在開展協助動遷時,及時召開支委會、黨員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消除村民思想上的憂慮,積極宣傳區動遷政策和動遷標準,並要求黨員在動遷中充分發揮先鋒作用,帶頭作好家人的工作,帶頭作好鄰里工作,帶頭回響動遷工作。村黨支部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滿懷深情地為政府分責,為民眾解憂,圓滿地完成了動遷工作任務。

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火焰已經在**村越燒越旺,**村人正在豪情滿懷地向小康社會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