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勞動模範運行隊機電維修工先進事跡材料

什麼叫“愛崗”?如何才算得上“敬業”,這個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的字眼讓**二十多年的工作作風詮釋的淋漓盡致。

**乾機電維修工二十多年,無論在什麼地方當工人,他每年出勤均在350天以上,特別是在王村礦這十幾年裡,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了工作之中,他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日,累計義務奉獻工時千餘日。而且,他的工作沒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是隨叫隨到,經常是下班路上被招回,端起飯碗又放下,脫衣上床又起身。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體和精神的依存。

XX年11月的一天,**突感腰疼難忍,工友們將他抬到醫院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急性突出。醫生說需要住院治療。可他堅持不住院、不休假、不報工傷,稍加推拿復位,第二天便上了班。只是每天利用檢修空閒時間,自己在工房的一張木連椅上做一小時牽引,這就算給自己治療了。**的“愛崗”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他是礦上機電設備維修的頂樑柱,也是運行隊的“技術大拿”,礦上曾有意想提拔他當幹部、進科室,這些他都婉言謝絕;有一年礦上打算送他去“煤乾院”進修,很多人都羨慕,可他一聽說是“企業管理”專業,而非“機電維修”專業,便斷然放棄了。

對一般維修工來說,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檢修任務,就算是很敬業了。可**卻不同,他心裡總是裝著那上百台機電設備,設備每天運轉情況,不停的在他腦子裡過電影,在電器維修工作中,他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他與那些設備有了不解之緣。有“病”的設備他關心,“亞健康”的設備他也關心;職責範圍內的事他關心,職責範圍外的事還關心。“於不疑處質疑,於無事時找事”這是他長期遵循的思維方式和工作風格。他的“攜帶型直流電機檢測儀”、“主、副絞變流機組滑環接線方式改造”等,都是自找的技改項目。

“不能讓有問題的設備從我手中溜走,要想方設法讓落後的設備發揮最大潛能”

由於先天原因,王村煤礦主、副井提升機給定積分器故障頻發,有時一天出現兩三次,不得不經常停運檢修。一旦停車,礦井便陷入癱瘓。1990年新年剛過,**就坐不住了,他與當時礦上的技術人員一道,向這一技術難題發起了“衝鋒”。他寢食不安,晝思夜想,查閱大量資料,尋求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反覆查找資料,對照問題找答案,**想,給定積分器每次故障都損壞的是運放集成塊,積分器的負載能力與運放集成塊一定有關,對!**眼前一亮,給運放集成塊再加裝一個電路,增加其負載能力。沒想到第二天與當時的礦總工程師肖緒才一講,他們的想法不謀而合。說乾就乾,**很快裝好了射極跟隨器。經多次模擬試驗沒有發生任何問題後,他們在絞車房進行了帶負載試驗,當看到滿載原煤的箕機斗一次又一次地安全運上來了,絞車沒有出現任何的失控現象時,他們高興極了。這項技術革新不但降低了維修費用,而且還提高了設備運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該技改項目,榮獲王村礦科技成果二等獎,這之後,**更增強了技術革新的信心和決心。

主井絞車直流電機頻繁出現轉子短路是影響王村礦原煤提升的又一難題。欲防止此類事故的發生,對直流電機進行經常性的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傳統的檢測手段相當落後,大小儀器一起上,光調壓器就重一百多斤,得兩三個人抬來抬去。**苦思冥想之後,萌生了設計攜帶型檢測儀的念頭。於是,他白天上班時,一有空就設計方案,晚上回家查閱資料繪製草圖。有一天晚上,已是凌晨兩點半,但**仍在燈前畫著機草圖,在資料與實踐中尋找答案。為了儘快設計出方案,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的業餘時間全用上了,經過三個月的嘔心瀝血,一個如保健箱大小、重量只有十幾斤的小型攜帶型檢測儀——2dc——1型直流電機檢測儀問世了。並將這一發明成果在全局推廣使用。XX年元月,礦上請來廠方人員更換主井提升機綜合後備保護儀,但安裝調試過程中,多次出現軸編碼器聯軸節斷裂現象和保護誤動作現象。就連供貨廠方派來的技術人員也焦慮萬分而又無計可施時,此時,經過反覆觀察思考的**提出了“將剛性連線改為柔性連線”和“重新設定、修改plc可程式控制器部分參數、禁止內部i0接點”的建議,實施後,果然問題迎刃而解。廠方人員不禁頓覺釋然,由衷地向這位“不起眼”的維修工表示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