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先進事跡材料

王爭艷是我市漢口醫院金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普通的社區醫生,副主任醫師、中共黨員。行醫25年,她用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要求自己,用一份醫者的仁愛之心堅守著一切為病人著想的行醫準則,“讓病人花最少的錢達到治療效果”,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得到了民眾和社會的讚譽。

銘記師訓,規範行醫。在同濟醫科大學求學時,曾經聆聽過一代名醫裘法祖的教誨,“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後看檢查報告,是為上醫;同時看片子和報告,是為中醫;只看報告,提筆開藥,是為下醫。”王爭艷始終將裘老的教誨銘記在心,正是這種上醫之境,深深影響著她的從醫生涯。“視、觸、叩、聽”是她長期堅持的診療習慣,一年365天,只要是上班時間,在她的口袋裡總是裝著小電筒、棉簽、聽診器,手上戴著一塊十年前醫院建院百年的紀念手錶。小電筒、棉簽、聽診器、手錶,就是她診斷病情的“武器”。她診療時從不打斷病人講述,始終微笑著注視對方,然後會用雙手為病人做檢查。多年來,這雙手就像一台精密儀器,可在幾分鐘裡,基本鎖定病源。這就是一位普通醫生的上醫之境。

堅守醫德,服務患者。幾十年來,王爭艷對患者始終堅持因病施治,不愛開高檔“先鋒”,常用青黴素,被稱為“青黴素醫生”;診病儘量少抽血化驗,靠“多問一句”。她對每一個來就診的病人都會細心了解病情,對症下藥,從不讓病人花過多的錢。雖然自己生活並不富裕,但王爭艷卻經常替患者墊錢——幾塊錢的掛號費、十幾塊錢的藥費,等等。由於一心撲在患者身上,王爭艷有了一群忠實的患者“冬粉”。從漢口醫院江岸門診到漢口門診,從漢口門診到金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她走到哪裡,熟悉她、信任她的患者就跟到哪裡。

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以消除患者疾病痛苦為己任,刻苦鑽研醫療技術,不斷提高醫療業務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專業、更安全、更放心的醫療服務。家住後湖的石婆婆,因雙腳嚴重腫脹,多次到大醫院檢查診斷,一直未能確診,石婆婆的女兒慕名找到王爭艷。王爭艷不顧天氣惡劣,到患者家中出診。為石婆婆檢查時,她仔細地為老人從頭查到腳,在檢查到嚴重腫脹且散發著難聞臭氣的雙腳時,沒有絲毫在意,仍掰開老人的一個一個腳丫查看。這個不起眼的動作,讓婆婆的女兒感動得熱淚盈眶。王爭艷最終確診,原來困擾婆婆多時的病根就是腳氣。後來,通過精心治療,婆婆逐漸康復,一家人感動不已。如果不是王爭艷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小小腳氣可能就會讓婆婆更加痛苦不堪。

廉潔行醫,淡泊名利。王爭艷是一名普通醫生,也是一名管理幹部,始終淡泊名利、廉潔行醫、本分做人。她這種人格為醫務工作者樹立了榜樣。她堅守著醫務工作者的原則——“服務患者,不求回報”。患者送“紅包”,堅決不收;患者送補品,堅決要患者拿回去自己補身體;患者送錦旗,她為患者著想不要,免得他們“浪費”錢,診室裡面唯一的一面錦旗,還是患者“先斬後奏”才掛上去的。她畢業於名牌大學,同學們的高收入,她不羨慕。同學邀請她去南方工作,收入待遇比現在要高好幾倍,可她沒有答應,雖然不能如同學那樣富足,但感覺踏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