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的人

今年43歲的王東文是第十一屆**區政協委員會委員,第xx屆**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任xxxx。他靠在市場大潮中奮勇搏擊、率先致富後,不忘回報社會,連續十年捐資,贏得了鄉親們的尊敬。

早在1985年初,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的時候,王東文就毅然辭去了在別人看來很不錯的工作,開始了艱難的下海創業歷程。他先後辦起了刺繡廠、宏偉建築公司,憑著對企業的正確定位和對市場行情的準確把握,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憑著優良的工程,優質的服務,科學的管理和“以義取利利更大、以德興企企更旺”的經營理念,他的企業很快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牢牢站穩了腳跟。王東文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王東文富了,但是他沒有忘記民眾,沒有忘記回報社會。王東文常說:“如果沒有黨的富民政策,沒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也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名宏偉莊的居民,我要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一點實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更應該為社會多做貢獻。”

1994年夏天,王東文看到村裡的老年活動室地方狹小,房屋破舊,每到陰雨天氣,屋裡到處漏雨,院子裡污水橫流,老年人活動很不方便。當他把自己出資對房屋進行裝修的打算告訴親戚朋友時,有人勸他說:“你不當官不當將的,管它幹啥?”王東文說:“誰都會有老的時候,為老年人生活得更好出點力是應該的。”這一年,王東文花費近2萬元,為老年活動室粉飾了牆壁,砌了花池,平整了院子,添置了活動桌椅和飲水用具,還買了200多盆鮮花將里里外外裝扮了一番。此後,每逢春節、老人節,他都給村里72位老人每人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到現在已經堅持了XX年。

1995年,宏偉莊由村改居。名換了,但居里基礎設施並沒有大的改觀。1998年秋天,王東文看到居里的東西主幹道多年失修,行人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甚至有些地方雨天還往家裡倒灌水。他投資13萬餘元,歷時兩個多月,為宏偉莊修了第一條寬闊的馬路。通路那天,高興的村民們自發買來鞭炮從路東頭一直放到了路西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王東文對教育的支持更是大方。每逢六一兒童節、教師節,他都要到西郊子弟學校、銀雀山國小、銀雀山中學等單位參加慶祝活動,送去自己的捐助。學校缺少體育設施,他就送去雙槓、籃球架等體育器材;學校牆壁被雨水沖刷得斑斑駁駁,他一聲不吭出資為學校粉刷牆壁;學校為學生出作文選編,他主動出資5000元;看到西郊子弟學校的學生們在食堂外露天就餐,既不衛生也不方便,他毅然墊資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棚餐廳……10多年來,究竟為教育捐助了多少錢物,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1999年4月,在居委換屆選舉中,王東文以絕對優勢當選為居委會主任,年底又擔任了居黨支部書記,成為宏偉莊的“班長”。當時全居經濟力量薄弱,僅有的兩個居辦小企業連年虧損,資不抵債,全居人均收入遠低於街道人均水平。面對重重困難和壓力,王東文冷靜分析,集思廣益,決定凸顯區位優勢,以改善交通條件為突破口,拉動經濟成長。他墊付資金60多萬元,硬化了居里的主要街道。

交通條件改善了,宏偉莊靠近批發城的區位優勢得到了充分利用,客商入駐率大大提高,房產價值大幅度提升,就連以前那些無人問津的閒置房產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家庭“倉儲區”服務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僅此一項居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6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