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轉幹部先進個人事跡材料範文2016

軍轉幹部先進個人事跡材料一個在大型企業工作的軍轉幹部,傾其大半生積蓄,辭職回到生他養他的黃橋老區辦農場,為鄉親們探索結構調整之路,又把農場無償捐給當地政府———

在xx月16日公布的第五屆江蘇省精神文明新人新事候選人名單里,人們看到這樣一個名字——葉留玉。就是他,放棄舒適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生他養他的農村老家;就是他,為了給鄉親們調整農業結構趟出條新路,投入大半生積蓄,吃盡千辛萬苦辦起一個農場;就是他,在事業蒸蒸日上、效益節節上升時,將農場無償捐贈給當地政府。

採訪葉留玉時,他平靜地說:“樹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實現人生價值,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決策:辭職返鄉

宣堡,地處黃橋老區,是泰興有名的銀杏之鄉。33年前,葉留玉從這裡走入軍營,當上了一名工程技術兵。1988年,正營級的他軍轉業到儀征化纖公司,先後任基建設備科科長、木製品廠廠長等職。就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1999年,年屆半百的葉留玉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辭職返鄉,為鄉親們做點事情。

對此,不論是單位領導還是親朋好友一時都很難理解:老兩口在儀征有著良好的待遇和生活條件,兩個女兒一個已大學畢業在南京工作,一個正上大學四年級,“養養老、忙忙好”,過現成日子多好,為何偏要回老家找罪受?

然而,老葉不這樣認為。老區淳樸的民風培育了他敦厚善良的性格,20年軍旅生涯養成了他腳踏實地的作風。此前每次返鄉,他都通過探親訪友、走村串戶了解家鄉的點滴變化。1999年初,葉留玉和老伴一起回鄉探親,發現莊上不少土地拋荒。一問才知道,當地農民習慣了稻麥兩熟的傳統種植模式,由於近年來糧價下跌,辛辛苦苦種一年田賺不到幾個錢,想搞農業結構調整,又苦於心裡沒底,不知該如何著手。對故土有著深厚感情的葉留玉,看到這種狀況心疼不已。難道種田真的沒賺頭了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葉決定發揮自己信息渠道廣泛的優勢,回鄉搞種植養殖業,為鄉親們調整農業結構引條路子。

和老伴統一思想後,老葉召開了家庭會議。他對兩個女兒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回家鄉不圖名不圖利,就想實實在在為父老鄉親們乾一點事情。你們都已長大,該自己努力奮鬥。我覺得,給子女留思想、留形象比留錢物更有價值。”熟知父親品行的女兒們表態,堅決支持父親,傾全家之力為家鄉作貢獻。

苦幹:建起農場

辭職內退之前,葉留玉就十分關注農業發展。他先後訂閱了800多元的報紙雜誌,蒐集整理了幾大本農科資料,電視上的農技節目他更是常看常思。

為確定項目,他先後十幾次下蘇南、去安徽、跑浙江,最終確定了立體規模種養模式。

在宣堡鎮政府的扶持下,1999年10月,葉留玉接手鎮西北一片偏遠的林場,開始了他的再創業之路。

這是怎樣的一片林場呵!60多畝的土地除了四周有一些水杉樹、圍溝與其他田塊隔開外,只有幾間上可洞天、下無片席的破爛平房。沒有水沒有電,有的只是雜草叢生、地勢高低不平的大片荒地。300米開外還有一個殯儀館。

簽訂租賃協定的當晚,葉留玉獨自一人宿在了農場。在這個與城裡家中三室一廳有著天壤之別的破屋子裡,他怎么也睡不著。凌晨1點多正當他迷迷糊糊進入夢鄉時,卻突然被一陣隨風吹來的送葬聲驚醒。漆黑的夜晚,悽厲的聲音讓人毛骨悚然,葉留玉索性起身到田裡割來雜草,聚攏點燃。

範文二

尊老敬老黨員事跡材料我叫時xx,家住埠村鎮埠東村,現在埠東村委會工作,兄弟四人,上有70多歲的父母,全家總共有18口人。多年以來,我們兄弟孝敬父母,兄弟妯娌和睦,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等方面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下面就幾個方面作以下匯報:

一、孝敬父母

我和妻子劉愛蓮是1985年初結婚,至今已有十九個年頭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個院、同吃一鍋飯。我們是這樣想的:父母歲數都大了,他們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可想而知。隨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勃勃生機,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越來越紅火,但我們絕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生我、養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生命,撫養我們成人,是他們帶我步入社會,教我怎樣做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做人最起碼的標準,人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們的良知不僅僅埋在心裡,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精心贍養我們的父母,我們父母歲數都大了,生病長災是必然的、在所難免的。我的母親,從年青時身體就不好,有冠心病、胃下垂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幾次院,每當這個時候,都是我第一個帶母親去醫院就診,儘管我的工作很忙,但每次都是堅持到母親病情穩定、痊癒後才離開病房。今年夏季的一個傍晚,天上的雨嘩嘩的下個不停,突然聽到我的妻子焦急地喊:“你快來呀,咱娘病了。”

我立即趕到母親的房間,看到母親吃力地低著頭,嘔吐不止。我沒有再多想,立刻撐起雨傘,找了計程車,把母親送到了醫院,樓上樓下拿藥、輸水,一直忙到下半夜一點多鐘,直到母親的病情穩定下來,這才喘了一口氣。我父親今年也70多歲了,身體一直也很好,從小就基本上沒打過針、吃過藥,但天有不測風雲,有次重感冒的確把我們嚇得夠嗆,連續幾天高燒不退,醫生猜疑是不是患了出血熱,為得證實,我與妻子兩天往返於濟南傳染病醫院化驗血樣,直到結果出來,排除了這種可能,這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陪父親住了十二天院,直到父親身體康復。從那年起,每年的春、秋兩個季節都要給父親輸水疏通血管,減少患病的機會,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和妻子、兒子說,不要和老人計較小節,尊敬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年輕人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所以結婚十幾年來,婆媳關係一直很融洽,從沒紅過臉、吵過架。好心就有好報,我們對父母的精心照料,同時也換取了父母對我們兒孫的疼愛,每當工作都忙的時候,父母總是能給我們燒好開水、做好飯菜,照顧好兩個上學的孩子,使我們安心工作。

二、兄弟團結、妯娌和睦

我們兄弟四個,有三個是中共黨員,雖然都已分家過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我們是分家不分心,每當家庭有事或困難的時候,我們總本稿著作權是是聚在一起,共同商量解決困難的辦法,特別是對待老人的問題上,我們都是爭先恐後地孝敬父母的。比如:每當我父親住院交藥費的時候,我們兄弟四人都是爭著去交錢,爭著在醫院照顧父親。我父親當時住的病房和醫生值班室對門,當時的蔡群醫生都受了感動,說:“在這裡住院的病人這么多,但像你們這樣伺候父母的,還真少見,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她們妯娌之間更是互相謙讓、互相體諒,從不為雞毛蒜皮的事計較,都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對待對方,無論是對待自己的公婆還是對待侄子、侄女,都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和親生子女一樣,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