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個人事跡材料

朱以榮,男,1975年7月生,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漢中師範學院,XX年函授畢業於陝西省委黨校,XX年畢業於陝西師大研究生進修班,歷任青樹鎮副鎮長、副書記,現任喜神壩鄉人民政府鄉長、政協南鄭縣八屆委員會委員。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嚴於律已,愛崗敬業,清正廉潔,一身正氣,無論是在縣直機關,還是在鄉鎮基層,對工作都傾注極大的熱情和激情,奮力開拓,勇於進取,爭創一流,取得了突出的成就。XX年被省政府評為農村公路工作“路鄉長”、被縣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XX年被市委評為基層統戰工作先進個人,被縣政協評為優秀政協委員;XX年所在的鄉年度綜合工作考核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

一、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硬環境

XX年9月他自縣委政研室下派到青樹鎮任副鎮長,XX年9月轉任副書記,期間一直分管交通工作。看到農村交通閉塞,大部分村組道路不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甚至有的村仍靠肩挑背扛,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要想富,先修路。他緊緊抓住全省建設通村水泥路的機遇,採取重點突破、典型示範,以點帶面的方式深入村組、農戶廣泛宣傳發動民眾搶抓三年通村水泥路建設機遇,集資修路。一邊宣傳發動,一邊組織人員勘察設計,協調爭跑項目,解決建設中的具體問題。短短兩年多時間,青樹鎮29個村所有的村組道路他全走了個遍,涉及修路村的受益戶走訪了80%,在全鎮掀起了村看村、戶看戶、競相集資修路的熱潮。通過2年的努力,全鎮29個村無論山區、丘陵村村通上了水泥路,通達里程達到了46.8公里,位居全縣之首,徹底改變了該鎮交通落後的狀況。同時,也被省政府授予“路鄉長”稱號。XX年5月他又被組織委派到喜神壩鄉任鄉長,一上任,他又全力撲身於改善山區基礎面貌,一年以來先後爭取實施了農田水利設施配套、通村水泥路、通村砂石路、人畜飲水、通電工程、土地管理及集鎮建設等方面的項目達28個,總投資達900多萬元,同時還儲備、包裝了一批項目,正在多方爭跑,極力改善南鄭西南大門、縣級重點鎮的面貌。

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帶領民眾脫貧致富

他到喜神壩鄉任鄉長以來,看到該鄉農民收入以農業生產為主,仍是傳統的糧油種植,無主導產業,嚴重製約了農民致富。在充分調研,熟悉了解村情,掌握市場行情,結合縣上產業結構調整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出台了上片烤菸、中片核桃、下片茶葉的產業發展思路,出台了扶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想辦法籌集資金兌現了往年未兌付的產業發展獎勵資金,爭取項目扶持興辦了標準化的茶葉加工農頭企業,重點扶持集中連片發展了300畝優質核桃基地,150畝示範茶園,示範帶動了全鄉民眾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今年全鄉9個村中4個村計畫新種植優質核桃1000畝,4個村計畫新發展茶園600畝,低改300畝,一個村正在修路、拉大電,改善種植烤菸的基礎環境,準備明年將烤菸種植面積增加一倍,力爭通過一至二年的努力,人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一畝,人均純收入有一個大的提高。

三、心繫教育事業,鋪就希望之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一個師範專業出身的他,一直懷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關心支持教育事業,致力於改善學校基礎建設,讓農村孩子不受危房的威脅。在青樹任職期間他雖不分管教育,但仍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多方呼籲,爭取援建資金,修建校舍。先後爭取了燃燈工程、國際計畫投資和林德叉車公司的捐贈資金達300餘萬元,改善了2所國小的校舍,消除了6個村近400名學生的危房威脅。到喜神壩鄉任職以後,一方面配合縣上對學校實施災後重建改造校舍,另一方面還自籌資金維修了一個村小的危房屋頂,為一個村小修建了院牆,為九年制學校爭取了全國工商聯的投資60萬元改善校內設施。

四、大災面前臨危不懼,災後重建勇當排頭兵

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也涉及到了他所處的縣。地震發生後,時任副書記的他,當時正在村上下鄉,顧不上家人的安危,第一時間趕到機關關心幹部的安危,搭建地震棚,與幹部一道同吃、同住在機關,一度時間機關食堂無人做飯,他帶領幹部親自下廚為機關幹部做飯。地震當晚,由於轄區一水庫發生險情,有潰壩決堤的危險,下游有7個村1000多人受到安全威脅,全鎮幹部組成幾個組分別到下游去動員民眾做好撤離的準備和到大壩去巡邏,監測險情,當時許多幹部面對險情極度恐懼,這時他站出大聲呼喊:“別害怕,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大家跟我走,水淹下來我是第一個。”說完他帶隊堅守到了壩底的第一個村。他的行動,感動了幹部,感動了民眾,紛紛趕赴村組農戶作動員工作,應對險情。地震後,他所包聯的雙坪村是全鎮受災最嚴重的村,全村有65戶農戶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需拆除重建,由於該村地處漢山之巔,交通不暢,經濟條件差,加之集中重建原材料緊張,雖有市、縣部門幫扶重建,但任務十分艱巨。有的民眾寧肯住在危房之中,甚至住在搭建的木棚中也不建房,一味依賴於政府。看到這種情況,他憂心如焚,一方面深入受災戶中作發動工作,教育民眾要堅定信心,積極主動用自己的雙手去生產自救,另一方面動員自己的關係,通過各種渠道為他們採購水泥、磚頭、瓦塊、鋼筋等建築材料,並制定一定的獎勵政策,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激勵民眾奮力開展自救。當了解到一戶民眾害怕建房把糧吃完了過年沒糧吃時,他通過向民政部門爭取救濟,承諾只要將房建好,年底保證給糧讓他們歡度春節,顧慮打消了,房屋很快建好了,當他把救濟糧親自送到受災戶家裡時,全家人激動得熱淚盈眶。重建過程中,有一戶受災戶家中無錢、無勞力,且建材人工轉運距離較長,修建進度十分緩慢,於是他發動其親戚和村上的黨員幫忙,並設定獎勵,承諾五天將材料全部搬送到建築場地,獎勵水泥5噸,以獎帶補的方式極大的刺激了該戶建房的積極性,日夜加班,僅4天就將建材搬運到了現場,短短一個多月就建好了住房。得力的措施、全身心的幫扶,全村65戶重災戶除7戶舉家外出務工未歸沒有重建房屋外,其餘58戶都在XX年底搬進了新居,全面完成了災後重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