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勞動模範李伏龍事跡材料

千里煤海 彰顯礦山驕子不屈的脊樑——記羊場灣二礦勞動模範李伏龍

(通訊員:董  寧 梁雪峰 )

在寧夏靈武中部毛烏素沙漠邊緣,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羊場灣二礦。昔日破敗不堪的小井如今一躍成為寧東能源基地的“特區礦井”,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因為它見證了兩代建井人的嘔心瀝血,他們用雙手建造著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用自己的錚錚鐵骨彰顯了礦山驕子們不屈的脊樑。在這無數個鋼筋鐵骨般的硬漢子當中,李伏龍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1965年,李伏龍出生於寧夏靈武一個農民家庭。1982年在靈新煤礦參加工作,雖然只有國小文化,但由於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94年後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青春歲月的良好起步,不僅鑄就了他過硬的政治素質,也培養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讓他具備了迎難而上、敢打硬仗、善破難題的出色才能!

1995年,李伏龍就被靈新煤礦任命為跟班隊長,1996年被調往原建井工程處擔任採煤一隊隊長。

出任一個採煤隊隊長,應該說是組織上的信任,個人能力得到充分肯定的重要體現,作為他本人應該高興。但李伏龍卻無法讓自己高興起來,進入他腦海最多的是“責任”與“壓力”。因為所面臨的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是十分嚴峻的。

20世紀90年代末,建井工程處的生產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安全生產不能正常投入,職工工資不能正常發放,職工生活不能正常改善,民眾情緒很大,不穩定因素也明顯增多……萬般無奈之下,單位領導通過集資、貸款等形式在沙漠腹地建成了羊場灣二礦,從此告別了只建井不產煤的歷史。

在這種“無米下鍋”的形勢下出任採煤隊隊長,對誰來說,都有一種“受命於危難之際”的感覺。李伏龍上任時感到責任重、壓力大,應該說也在常理之中。但如何能將壓力變為動力?

李伏龍與班子成員反覆研究達到了思想上的一致,堅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辦企業,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安全穩定為重點,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團結帶領全隊廣大職工,重振建井工程處昔日雄風!

為了使企業儘快擺脫困境、走出低谷,1999年,針對當時的實際, 他首先抓全隊的制度建設工作。堅持一切工作制度先行,從行為管理到責任落實上,從隊長到職工,層層逐級制定了嚴格的制度考核辦法,實現了由“人管”向“制度管”的轉變。

第二是抓勞動工資管理工作。他推行小班核算,實行定崗定員管理,職工在什麼崗、負什麼責、拿什麼錢,易崗易薪,建立了責權利的統一體。實行新的工資改革方案,打破工資級別界限,以崗記分,記分記獎,真正實現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上崗機制,從而激活了廣大生產一線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僅~年全隊人工工效由計畫的4.3噸/工,上升到5.2噸/工,每班循環進度在1.1米以上,全隊正規循環率達98%,各項生產經營指標以強勁勢頭向前發展。

面對全礦窖煤量少、沫煤滯銷、塊煤緊銷的現狀,他主動尋求技術管理工作與企業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從分析采面煤層層理結構、煤質硬度工作入手,現場跟班,到現場採集第一手資料,結合理論知識,探求提高塊煤率的新途徑。為了確定一個合理科學的爆破參數,他曾連續三天和副隊長、技術員到炮組跟班,觀察和分析爆破效果,最終取得了第一手資料,修定了新的爆破參數,親自在井下盯炮組人員打眼裝藥,使采面爆破效果明顯提高。塊煤率逐步上升,由計畫的30 %,上升到37%,為全礦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