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可山“能吃飽飯”的承諾下,巴溝沸騰了:沒有石頭,村里人拆除家裡的院牆、豬圈;沒有水管,村民們把家裡的糧食布袋拼接起來;沒有電線、水泵,張可山四處游借。
引水工程在一系列“不可能”中開了工。
付出
32歲就被摘除一葉肺
有一年,張可山帶人修建水池時,流沙湧進了水池,堵住出水口,巴溝人沒有機械,當一堆人無奈地看著水面時,張可山開始脫衣服。他跳進冰冷的水裡清理淤積。大家也不再說什麼,紛紛跳了下去……
有一次,工地的炊事員看到張可山身體不好,分食的時候,專門在他的碗裡放些油渣。
張可山把菜倒進了大鍋里,攪一攪,和大家一起吃,他告訴炊事員,大家一樣辛苦。
1971年,巴溝的水引上了山,巴溝村人喝上了清澈的水,水道對所有田地順利灌溉,1000多畝旱地全部變成了優質高產的良田。
當年秋季,巴溝村的糧食單季畝產超過400公斤。巴溝人吃飽了,年輕的張可山成為巴溝村人的英雄。
工程幹了三年多,張可山的肺病拖了三年多。
工程結束了,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一葉肺和他的肋骨。
他在領導的強制安排下住進醫院,切除一葉肺,六根肋骨都被取掉半截,那年張可山32歲。
名聲
“救星”去哪哪就能盤活
幹活不要命,張可山的名聲傳開了,領導也總派他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當時站街鎮不少企業瀕臨倒閉的邊緣,張可山被調到鎮上,擔任某酒廠廠長,沒過多久,酒廠就盤活了。
他又被調到閥門廠,閥門廠負債140萬,張可山接手時說:“我不要政府補貼一分錢,我要讓這個企業自己賺錢還那些欠款。”結果,140萬還完了,閥門廠盤活了。
“救星”又被調到打井隊當隊長,井隊的業務不好開展,但機械多,張可山瞅好市場,將井隊改組成水電機械廠,毫無懸念的,將它變成了一個盈利企業。
村民們說,張可山是個傳奇,無論什麼任務交給他,他都可以完成。
改革開放後,張可山在鎮上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兒子張成軍說父親並不喜歡經商,只是他太有能力了,什麼都可以做好。“爸爸心裡的人生之路始終和黨走在一起,黨說鼓勵民眾勇於參加改革開放,努力致富,我父親便走上了這條路”。
到XX年,張可山的企業年產值400多萬元,而他自己,已經是一個身家數千萬的富翁。更多的村民傳言,“老張是億萬富翁!”
但老張接下來的選擇,讓很多人想不通。
出山
63歲的千萬富翁再出山
XX年,巴溝村怨聲不斷,村口垃圾成片,村里出現了種種矛盾。村裡的老人攜家帶口找到他,“老張啊,你還回去帶著我們治村吧,你看看現在成什麼樣子啦,你怎么能不管我們呢?”
這時候的張可山,已經是位63歲的老人,帶著孱弱的呼吸和多年的疾病。
面對村民們的渴望,張可山又有些想念那片曾經讓他激情萬丈的土地,“出山!”張可山又成了村支部書記,每個月工資480元,那時的他,只有一葉肺,另有高血壓、冠心病、白內障。
巴溝村泗河西100多畝地,十幾年荒蕪,張可山上任後便動員民眾開荒,開荒後還分給民眾耕種。
他很公平,每人每天分一立方,就這樣,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拿著鐵杴鐮刀領著開荒,每當他喘著粗氣吃力踩杴時,村民都爭搶著幫他乾。現在,這塊地小麥畝產達到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