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胡總書記十七大報告中的中國外交新理念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專家解讀十七大報告中的中國外交新理念

十七大報告在闡釋我國外交政策時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此間專家們認為,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有關外交的論述,揭示了新時期中國外交和對外關係方面的基本方略。

“走和平發展、獨立自主的道路始終是我國外交奉行的準則,是我國在處理對外關係上的必然選擇。而推動構建和諧世界,與世界各國實現合作共贏則是我國外交致力於發展的目標,這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密不可分的聯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和平發展是我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將堅持的道路,而建設和諧世界則是我國對不和諧的國際關係、不民主的國際政治提出的富有針對性的倡議。”王逸舟說。他認為,這兩方面是未來指導外交工作的重要標尺,同時是中國對處理國際關係作出的重要貢獻。

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說,十七大報告將外交理念與國家總體戰略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宏偉目標,與中國自身實現“和平發展”的長遠戰略結合在一起,這將成為很長時間內指導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

除了巨觀戰略和總體原則,報告從經濟、文化、安全、環保等多個角度闡述的我國外交的基本立場,也引起專家們的關注。

“報告中提出‘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將互惠雙贏地開展雙邊經濟合作的定位,拓寬到所有國家的範疇,不僅從經濟角度詮釋了中國的對外交往的原則,也是中國倡導建設和諧世界的具體體現。”劉江永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陶文釗說,過去十幾年,國際上發展是不平衡的。胡錦濤同志提出支持國際社會幫助開發中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改善民生,縮小南北差距,表明我國在國內、國際都尋求均衡的發展,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從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受益,同時強調中國不做以鄰為壑的事情,尋求的是互利共贏的戰略。

對於報告提出的“文化上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劉江永表示,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載體。提倡相互借鑑和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在國際社會發展進程中應當作出的貢獻,也是構建和諧世界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

關於安全合作,報告中提出要“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劉江永表示,單方面強調某一方安全的時代已經結束,單方面通過武力或軍事解決安全問題的觀念也已顯陳腐,現在需要通過協力、互信以及外交上的配合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建立更好的合作,這樣使得非傳統安全領域和傳統安全領域都能通過合作求和平、謀發展。

專家們認為,報告首次提出中國在環境外交問題上的主張,是外交部分的一大“亮點”。“許多問題,包括能源過度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等,並非一國能解決,也並非一國所面對,只能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合作中和有關國家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分享合作成果,這也是為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所作出的努力。”劉江永說。

他表示,在世界範圍內推動人、社會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發展,拓展了我國外交的外延,超越了過去外交理念中簡單的國與國關係、人與人關係的範疇,更多的關注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問題。

專家們指出,“和平發展”“和諧世界”“互利共贏”理念的提出,表明了我國正在為逐漸樹立富有建設性、負責任大國形象做出努力,我國正在以一種更加開放自信、理性務實的外交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同時對周邊乃至世界的影響力也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與日俱增。

“十七大報告中有關我國外交的論述延續了我國一貫堅持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為這一政策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和平、和諧、共贏三大理念的提出再一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陶文釗說。(記者錢彤 徐松 郝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