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小結策略的研究

一、課題界定:課堂小結:是指在課堂上以儘可能簡潔精練的語言,一種新的但是有效的方式再次陳述學習內容。策略:就是根據形勢的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本課題研究的是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小結,因而這裡的策略是指教學過程中課堂小結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課堂小結策略的研究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效使用課堂小結的方式和方法。

二、理論依據:

1、教育學理論。鞏固知識和技能目的是讓學生及時的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及時地鞏固住。同時,也便於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及時採取彌補的辦法和措施。

2、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

3、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4、元認知理論。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在認識活動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積極地對其進行監視、控制和調節,以迅速達到預定的目標。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從元認知角度來考慮,學習並不僅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知過程,它同時也是認知過程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的元認知過程。

三、研究背景: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在新課設計和教授過程中有很多靚點,如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卻往往會將後面的課堂小結一帶而過,或忽視了不講,出現前緊後松的情況,這樣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降低很多。所以,有必要重視課堂小結。

四、意義:羅伯特·馬扎諾等在《有效課堂:提高學生成績的實用策略》一書中引用了大量研究報告來證明,在教育史上,總結是九種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課堂小結是教師和學生對一節課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知識內化的必要階段。只有蛤是對我們已經學過的東西進行反思和總結,真正的持續的學習才能發生。成功的課堂小結,不但能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還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在對課堂小結的教育理論、功能作用等進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著重進行課堂小結的“策略”研究。

1、梳理歸納的策略:將所學知識按照重點、難點、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進行梳理歸納,概括成整體的知識網路。使學生把學的知識由繁到簡,歸納整理,雖話不多,收效甚大。在這種氣氛中結束新課,就會給學生帶來輕鬆愉快的心情。

2、練習訓練的策略:教師可以在課尾安排練習,這種練習不是一般的作業,它既是對學生學習本課情況的檢查,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完成對課文的總結。

3、延伸拓展的策略:根據課文內容,將知識適當延伸拓寬,既有助於本課的學習,又點明課外閱讀的內容,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促使思維發展的飛躍。

4、“深究引路”的策略:教師需要儘可能地發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使學生急於求知下面內容。既總結了本課書的教學內容,又造成懸念,激發學生去探索新的問題。

5、探究討論的策略:當教師講完課本內容後,課尾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探究討論,教師不急於表態,在討論中發展學生思維,得出正確結論。問題的提出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很快進入熱烈的討論中,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六、研究過程及方法:

1、申報階段(xx年7月~8月):認真選題,採用調查研究法,對教師課堂小結實例進行調查,並進行分析和總結;對學生進行問卷、訪談,了解學生對課堂小結的態度和要求,進行比較研究。

2、準備階段(xx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計畫,進行文獻研究,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關於課堂小結的相關教育理論,對課堂小結進行理論上的研究,設計研究課堂小結的策略,制定實施方案。

3、實施階段(xx年11月~xx年3月):根據制定的課堂小結策略研究的實施方案,進行實證性研究;每一種策略都要進行數次驗證性研究,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同時,進行實驗的比較,尋找原因;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

4、總結階段(xx年4月~5月):收集和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七、研究的條件:

1、本人關注教育科學研究,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並撰寫過一些教育教學論文。

2、本人是師範大學畢業的,具備了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為研究課堂小結的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

3、本人是一線教師,研究的課題正是本人遇到的問題,並且,對於這樣的問題,有了一些體會和經驗。

八、預期成果:課題研究報告一份,相關論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