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心得體會

我在**市文化藝術中心電影城觀看了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隨著故事的逐步展開,我被深深感動,幾度落淚。影片同時也深深地啟發了我:只有沉得下心,才能了解基層情況;只有沉得下心,才能聽到民眾心聲;也只有沉得下心,才能承擔得起自己肩負的責任!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大躍進、反右傾,中國遭遇了連續三年的大範圍饑荒,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為背景,講述了周恩來到革命老區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調研四天,與當地村民之間發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四天的調研是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村民們由原來的因不願讓總理、主席心裡添堵而隱瞞村里生產生活的真實狀況,到後來一一向總理交意見本、講掏心話,這個轉變可信、感人,不但體現了村民們的真誠、質樸,更體現了周恩來對國家、對人民深深的愛。可以說,正是周恩來對國家、對人民那份深愛和責任心,才讓他在四天中能夠沉下心,不滿足於表象,而是抓住所見所聞中的細節,情真意切地去探尋去深究,並最終讓村民說出了真話。

四天的調研,讓周恩來了解到公共食堂存在的一部分人多吃多占導致民眾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他為出現的這些問題向百姓道歉,並最終解散了大食堂,而伯延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周恩來的四天調研是踏實的,是高效的,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聯繫近年來全國廣泛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及當下正在開展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和國家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多下基層調研,多與民眾溝通,這是提高黨員幹部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履行工作職責的迫切需求,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是,部分黨員幹部並沒有真正沉到基層去,而只停留在聽匯報或是浮光掠影地走一圈,這樣的“下基層”無疑是不能發現問題的。長此以往,這樣的黨員幹部不但會與民眾脫節、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會誤國誤民!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告訴我們,只有意識到為國為民的責任在身,才能真正深入到民眾中去。在影片中,面對村民的飢餓,周恩來說:“這是我的責任!”是這種責任心,讓周恩來與伯延村民促膝交談,把村民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廣大黨員幹部只有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只有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才能把自己的工作與民眾的生活聯繫起來,才能真正掛念民眾的疾苦,才能主動走向民眾,為民眾排憂解難、謀取幸福。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告訴我們,只有沉下心,深入到民眾中去,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責任只是一方面,承擔責任、履行責任,最終為民眾謀得幸福是更重要的一面。在影片中,周恩來在歡送會後留下來,通過進一步的觀察、走訪以及自己深入的思考,發現了問題,並且及時向毛主席匯報,最終為村民解決了問題,得到了村民進一步的愛戴和擁護,他不愧是人民的好總理。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國人民尤其是黨員幹部都負有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怎樣實現這個夢想?科學決策至關重要!而要做到科學決策,前提是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科學分析。我們只有沉下心,深入到民眾中去,才能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我們只有尊重民眾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創精神,才能匯聚民眾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好途徑、好辦法;我們也只有用科學的制度、路徑、方法,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才算履行了我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