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大無周恩來》觀後感

4月28日上午,在堅持民眾路線的集中學習會議上,我們XX區XX局集中觀看了《大有大無周恩來》記錄片。該片以紀實的手法,通過衛士、護士、秘書等周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家人、親屬的視角,用真實的畫面、動人的情感和感人的細節,展現了周總理嚴格要求自己、密切聯繫民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風和情懷。一生只穿兩雙皮鞋、襪子破了補了又補、迎風與民眾座談、用車公私分明、專程看望工作人員家人等一件件平凡小事,展示了周總理無私忘我、鞠躬盡瘁、親民愛民、勤儉清廉的人生。一組組感人鏡頭,無不催人淚下、為之動容。

周總理的“六大無”: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無私、勞而無怨、死不留言;“六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愛、大德。

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後不留骨灰的人,當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雲變幻的日子,林彪集團剛剛被粉碎,“四人幫”集團正自鳴得意,中國上空烏雲壓城,百姓肚裡愁腸千結。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鄧穎超約定死後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也許就是這一撒,責令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相思寄何處?

中國人習慣系家譜,重出身,愛攀名人之後也重名人之後。對越是功高德重為民族做出犧牲的逝者,人們就越尊重他們的後代,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對他們的感激,贖回生者的遺憾,責令並不脫俗,也不寡情。他在白區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搜求烈士遺孤,安排撫養。他常說:不這樣我怎么能對得起他們的父母?責令何等苦心,他是要為烈士們存孤續後阿。但是天何不公,輪到總理卻偏偏無後,這怎么能不使人遺憾呢?。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總理這樣的偉人該是英雄美人、父英子雄、家運綿長啊。然而,這一切都沒有。這怎么能不在中國人心中鑿下一個空洞呢?人們的習慣思維如列車疾馳,負著濃濃的希望,卻一下子衝出軌道,跌入了一個無底的深淵。

千百年來,官和權是連在一起的。但周恩來作為一國總理只求不顯。在外交、公共場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內心深處,他是一個最低標準甚至不夠標準的平民。他時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總理。總理的襯衣多處打過補丁,白領子和袖口是換過幾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來白底藍格,但早已磨的像一件紗衣。只有總理的貼身人員才知道他的生活實在太不像個總理。總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廳辦公,一直住了 25 年。這是一座老平房,又濕又暗,工作人員多次請示總理,總理都不準維修。一國總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財,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辦一事算得了什麼?

當身處要位甚至領袖之位,權握一國之財,而要私無一點,利無一分是很難很難的。像總理這樣軍政大權在握的人,全力的砝碼已經可以使他左偏則個人為黨所用,右偏則黨為個人所私,或可為黨員,或可為黨閥了。王明、張國燾不都是這樣嗎?而總理的可貴正是黨而不私。周總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與三弟恩壽情同手足。恩壽解放前經商,為我黨提供過不少經費。解放後安排工作到內務部,他指示職務要安排得儘量低些,因為他是我弟弟。如果說總理要借在黨的力量謀大私,鬧獨立,鬧分裂,篡權的話,他比任何人都有最好的機會,最好的條件。但是他恰恰以自己堅定的黨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黨內的多次摩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機。

周總理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上海工人起義,“八一”起義,萬里長征,三大戰役,這種真刀真槍的事他乾;地下特殊鬥爭,國統區常駐虎穴,這種生死度外的事他乾;解放後的政治工作,經濟工作,文化工作,這種大管家的煩人雜事他乾;文化革命中上下周鏇,這種在夾縫中委曲求全的事他乾。他人生的最後一些年頭,直到臨終,身上一直佩戴著一塊徽章,是“為人民服務”。如果計算工作量,他真正是黨內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