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康復中心實習報告

老師不僅是老師,是朋友,是慈母。孩子們最聽的就是老師的話,上課鈴聲一想,老師說上課了,一二三,坐好。他們就全部坐好了。“老師好”,要是聲音較小,或是有人發音不準,老師就說,“不好”於是又重新喊“老師好”,有時重複喊幾次。那次,老師說:“還有呢?”然後拿眼睛瞄了我們一下,聰明的小朋友們就大聲喊:“姐姐好。”“姐姐是來乾什麼的呀?來看我們說話對不對?那我們說得好好的給姐姐聽好不好啊?”上課時,有人針對別人的話反駁不停,老師會說,你真棒,他的話你都聽見了,但是要放在心裡,上課不要說出來。有時,小朋友的耳朵癢、頭疼,老師會趕緊去看。

最後我們也體驗了一下當他們的老師的感覺,大聲、很慢地問:“今天,老師教你們學了什麼?”“你們說,這鉛筆是用什麼削的,這支呢?”“你們是喜歡用卷筆刀削的鉛筆,還是喜歡用轉筆器削的鉛筆。為什麼?”還好,他們都能聽動我的話,還很配合,互動。當然,感覺不像老師上課時那么積極,我也不能像老師一樣,能從一件事,一句話,引出很多話讓他們說。不過老師說:“你講得不錯嘛!” 讓我很是自豪。

斯金納的強化作用在學校里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強化作用是塑造兒童行為的基礎。他認為,操縱好強化技術,就能隨意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的行為。老師們對孩子們的肯定是孩子們良好行為發展的方向。

不過,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因為家庭或聽力障礙程度的原因,有的聾兒十幾歲——別的正常孩子讀國中的年齡——還在讀國小三四年級,根據埃里克森的人生髮展階段的理論,每個階段的需求和發展的人格不同,如果把他們也和五六歲的孩子同等對待,那會很不利於他們以後的發展。

擺脫無聲世界,走進正常的生活,是他們的成功的目標。杜老師的兒子就是先例。他三歲時意外重度耳聾,醫生都說沒有希望了,但是杜老師不信,堅持用愛和科學的語訓方法來治療,終於能說第一句話,然後上了正常兒童學校,接著考上大學,現在已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有父母般對他們的老師,還有多年來總結的教學經驗和語訓的科學方法,還有社會的關愛,這些聰明的孩子們一定會在努力之後回到我們正常的生活中來。

從實習中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聾兒的聽力有障礙,但是智力正常,對待他們完全可以像對待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樣,只是需要耐心,耐心的和他們交流,讓他們明白你的意思。

另外聾兒語言訓練要講究科學方法:交往第一的原則,實用原則,靈活多邊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停頓、持之以恆,語言要有趣味性,先求數量、再求質量,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相結合,多給孩子一些信心和力量,生活即教育的原則,要通過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反過來促進語言發展。

作為聽力康復中心的老師,要付出比雙倍的汗水去澆灌花朵,而作為社會工作者去實現我們的專業價值,將有更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