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專業學生實習報告

地處珠江邊的小谷圍島面對珠江入海方向,但每當颱風來臨,大樹都會被連根拔起。增強建築物的抗風性也成了該設計高度關注的問題。“空間網架鋼結構”就是解決方法,柱子是預應力柱,這樣颳大風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支撐的柱子被風拉斷!預應力結構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用在科學中心的建造過程中,是恰到好處、不可或缺的。“眼睛”的架構為單層玻璃幕牆,在球上採用拉鋼索的方式,保證它的承載力,這種預應力單層鋼球殼技術在國內也是首創。這樣使“眼睛”造型經緯分明、晶瑩剔透,充滿靈動感。

“眼睛”內部

第一眼見到該建築就對那蜿蜒複雜的屋面有著深刻的印象,中庭直通屋蓋的透明百葉窗,還有六片寬度達到九米的遮陽板,西向遮擋下午猛烈的陽光。科學中心的建築地點原來地勢比較低洼,建築物水平面提高以後,人工湖水面就顯得低了。形成了上半層是展廳、下半層架空的態勢,架空層與水面貼得非常近,形成了親水平台。利用架空層特殊的建築結構,從人工湖面上吹過來的風,可以直接進入中庭。中庭大屋蓋上設計了很多百頁窗,太陽光照下來的時候室內上部的空氣受熱蒸發,溫度較低的空氣就從清水平台地下源源不斷地補充進去。冬天或者過渡季節,沒有空調室內也相當涼快。 內庭

科學中心建築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情有獨鍾,科學廣場入口處有“太陽風帆”,屋面有光電幕牆。太陽能發電可供建築物本身使用,也可以向公共電網輸出。位於展館南側的學術交流中心,外形如兩個貝殼,跟主展館相映成趣。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名句“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屢被稱引,這句話道出大學與大學問以及大學問家的關係,卻也對大學的“大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大學的建築,最主要的品質應該是內斂而非張揚,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大學不以大樓見長的謙遜品格。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科學館是近年興建的大學建築中比較出色的一個。這座建築體現出與大學環境相一致的人文氣質,也是一座不以“大”見長的建築。同時,這座人文館也是大學建築中特殊的一個,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節點上的特殊位置給了這座建築特殊的機會,使它能夠在樸素、實用、理性的大學建築的理念中,利用光影變化,地勢高差,加入了更多“花樣”,從而顯得別具一格。

逸夫樓里的鐘樓逸夫樓正門

作為大學城標誌性建築之一的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及會展綜合樓,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結束部分的“八聲部合唱及氣吞山河的澎湃波濤聲”為設計靈感,抽象出一個標誌性的“海浪”式造型,並以此為造型構思設計的主題,該建築仿佛從大海層層波浪中抽象奔涌而出,使人在校園之中能感受到江面的壯闊雄偉,力求表達星海人獨特的歷史情懷及人文風貌。傾斜的側牆層疊錯落,形成一種音樂的節奏感;實牆面與虛像的玻璃交錯更產生了音樂獨有的韻律感。

音樂廳

音樂廳正門

音樂廳室內層間錯落有致,層次感鮮明,極富韻律感,使人感到猶如音樂在跳動,極具現代化氣息。音樂廳內設有交響樂大廳、室內樂廳以及配套的展覽廳、會議室和琴房等。由於音樂廳是用於音樂類的藝術表演,所以其聲學設計和材料使用都有比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