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實習報告

我們從宏村的理水觀可以總結出幾點啟示。第一,從整體、全面的巨觀視角出發,通盤考慮,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無規劃盲目建設;第二,貫以可持續的發展觀念。宏村水系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自然的基礎上改造,而不是破壞自然和濫用自然。從而滿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第三,集實用、功能與藝術為一體;另外,宏村水系是在環境和人口的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不斷改造,修葺使之完善的長期過程。

馬頭牆

宏村建築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國古代建築的低層、坡頂形式外,著重採用了馬頭山牆的建築造型,將房屋兩端的山牆升高超過屋面及屋脊,並以水平線條狀的山牆檐收頂。為了避免山牆檐距屋面的高差過大,採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漸跌落的形式,既節約了材料,又使山牆高低錯落,富於變化。這原是為了防火,故俗稱“封火牆”。

【馬頭牆簡介】馬頭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一般來說,優美的馬頭牆多見於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牆則極為非常難得和珍貴。

人地關係: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景觀是人類為滿足某種需要有意識的在自然景觀基礎上疊加的景觀。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和特定地域人地關係的反映。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必然要通過文化景觀反映出來,任何文化景觀本身都肯定烙有人文環境的印記。

通過宏村我們了解到徽州的生活民俗。我們可以想像到把一個小村莊打造成一個旅遊村莊是何等的突破。以前我總是認為村莊都是寧靜的、和諧的。還有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記得最深的就是家家都是被水環繞,那種人文景觀體現出宏村的理水理念。這種人與自然地關係可以說是十分融洽的。我不知帶見過多少的山村都感覺越發地城鎮化,純的山村景觀在我們東南已經很少了。去的人的同時,可以感覺到宏村比任何一個村莊更商業化,真的,我沒有去調查宏村是否還有農業、種植業了。但我可以推斷出宏村的農業已經淡出,那裡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個體戶,純粹的徽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尤其是在那獨特的小巷、流水的環繞。而竹雕文化也就孕育而生,這也是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資源,達到了資源利用的收支平衡(這是自己隨意發揮的,沒有實際調查與查詢資料,希望理解)。同時,由於當地與黃山較近,茶行業也有所發展,如:黃山毛峰、紅茶等。

村落文化、民俗:

民俗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民族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俗可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語言民俗、民間藝術傳承等。

日前,西遞古村落完成了拋繡球、祭祖兩項徽州風俗表演標準的草案編制及上報工作,讓拋繡球、祭祖兩項表演穿上 “標準”絢衣。歙縣掛賀聯、歙縣祝壽、歙縣搶親、歙縣婚嫁、涉嫌年節、涉嫌稱呼、歙縣諱忌等民風民俗。

總結:

皖南古村落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呈現地,是徽州文化多樣性最具資格、最具品味、最具權威的闡釋者。在徽州有數不盡的高牆深院,宏村---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保持了最初建築的特徵。宏村的規劃、街道形式、建築和裝飾以及房屋與廣泛的水系相結合的“牛”形規劃布局,被中外專家認為是“將科學與詩意完美結合、建築與環境珠聯璧合的典範”,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

如今,宏村也正遭受著現代文明的衝擊,宏村早已不是那幾百年前的那種自然村莊,它少了一份寧靜,多了一份喧鬧。南湖書院早已聽不到朗朗書聲,而只有導遊的說辭。只要我們多一份細心就可以發現,宏村的水系已不是那么的清澈,漸入渾濁與富營養化。

在這種情景下,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發展而忽略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時刻都應該注意要做到人地關係和諧發展,而這也正是我們應該是思考的。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實習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旅遊參觀,而是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人文景觀與人地關係的內容與深刻含義,為以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但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