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施工實習報告

10、對預埋件的外露長度,只允許有正偏差,不允許有負偏差;對預留洞內部尺寸,只允許在,不允許小。在允許偏差表中,不允許的偏差都以“0”來表示。 

11、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混凝土強度應符合下表規定。 

底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要求 

構件類型  構件跨度(m)  達到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 

標準值的百分率(%) 

板  ≤2  ≥50 

>2,≤8  ≥75 

>8  ≥100 

梁、拱、殼  ≤8  ≥75 

>8  ≥100 

懸臂構件  -  ≥100 

由於過早拆模、混凝土強度不足而造成混凝土結構構件沉降變形、缺棱掉角、開裂、甚至塌陷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保證結構的安全和作用功能,提出了拆模時混凝土強度的要求。該強度通常反映為同條件養護混凝土試件的強度。考慮到懸臂構件更容易因混凝土強度不足而引發事故,對其拆模時的混凝土強度應從嚴要求。 

第四部分:混凝土工程 

結構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用於檢查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的試件,應在混凝土的澆築地點隨機抽取。取樣與試件留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³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3、當一次連續澆築超過100m³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³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4、每一樓層、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5、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件,同條件養護試件的留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 

材料名稱  允許偏差 

水泥、摻合料  ±2% 

粗、細骨料  ±3% 

水、外加劑  ±2% 

6、做混凝土試塊: 

先清理試塊模,再在試塊模上刷隔離劑,並把試塊模的緊固螺鏇擰緊,以免放入混凝土後發生跑模。注意刷隔離劑時不要刷的過多,過2到3分鐘後從混凝土罐中用鐵鍬將混凝土鏟入試模。然後用鋼筋棍將混凝土搗實,直到不再有氣泡冒出。最後將混凝土表面抹平,放到無震動荷載處。等到24小時後拆模,拆模時在試塊上表明標號日期。 

混凝土試件尺寸及強度的尺寸換算係數 

骨料最大粒徑(mm)  試件尺寸(mm)  強度的尺寸換算係數 

≤31.5  100*100*100  0.95 

≤40  150*150*150  1.00 

≤63  200*200*200  1.05 

澆築混凝土板時混凝土的虛鋪厚度要略大於板厚,振搗完畢後用1.5~4m的刮槓刮平,用木抹子抹平,並根據構造柱鋼筋上的控制線線拉線檢查板底標高,嚴格控制平整度,尤其在牆、柱的根部。  樓梯混凝土從上至下的澆築,現振搗板底混凝土,達到踏步位置後,在於踏步混凝土一起澆築,不斷連續向上澆築,並隨時用木抹子將踏步上表面抹平。 

混凝土墊層的澆築:釘控制樁,墊層厚度為10公分,強度等級為C15,寬度為700mm,混凝土採用平板式振搗器振搗,混凝土振搗密實後,以釘的控制樁上的標高拉的工程線為準檢查平整度,高出的地方鏟掉,低的地方補平,用木抹子抹平。 

六、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不實踐很多問題都考慮不到,實踐後才知道什麼情況都可能遇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像剛剛走出校門的實習生實踐經驗還很不豐富,但理論中的東西要是也什麼都不會,那在實習過程中就吃不開了。到了施工現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才體會到並不是課本中學的東西用不上,而是要看你會不會用,懂不懂得變通和舉一反三的道理。本次實習中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問題一: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紮實,例如:混凝土、砂漿試塊的養護時間,做試塊時應該振搗到什麼程度,混凝土澆築完畢後的養護溫度、養護時間,另外對混凝土出現裂縫分析不出原因等等。這些概念都很模糊,實習時用到了才知道自己沒學好,在學校時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過關,才在考試的前幾天報老師講過的重點死記硬背上幾遍,一等考試過去後腦子裡就是一片空白,不管以後又用與否就都在記憶里消失了。等到需要時才知道自己還沒記住這些,就像現在進入施工現場沒有人會問你這些,但是作為一個技術人員,不知道試塊該怎么養護、混凝土出現裂縫是什麼原因等一系列的問題,還怎么能指導施工呢? 

針對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時在以後的學習中做到紮實掌握,不死記硬背做到靈活運用,與實踐相接合。 

問題二: 熟悉圖紙的能力差,對平面的圖形想像不出立體的樣子。致使不能明確的判斷出施工的對錯。 

問題三:對於最新的施工規範不知道,致使不能很快的判斷出施工的對錯。 

問題四:對於一些施工順序還不太明了,對每一個施工過程的操作不了解。 

問題五: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差。對於建築方面的一些出新了解太少。 

問題六:實際中的建築標高和結構標高在計算施工標高時容易混淆,尤其用五零線控制牆體、門窗洞口的控制高度時容易出錯,分不清什麼時候包括了地面做法,什麼時候不包括。 

七、實習的經驗及收穫: 

首先本此實習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適應環境。未去工地之前我從沒想像國兩個月的實習我能承下來。但是通過這次實習我適應了這種工地生活。雖說以後不一定去工地工作,但有了這段時間的鍛鍊,不論以後做什麼工作心中都有了一種吃苦耐勞的毅力,也學會了適應環境。另外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一些與學校不同的問題,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應該怎樣去和工人交流等。 

其次,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對工程方面的有關知識在實際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應該說在學校學習再多的專業知識也只是理論上的,與實際還是有點差別的。這次實習對我的識圖及作圖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識圖時知道哪些地方該注意、須細心計算。在結構上哪些地方須考慮施工時的安全問題,在繪圖時哪些地方該考慮實際施工中的問題。到即能施工又符合規範要求,達到設計、施工標準化。沒有這次實習也許繪圖只是用書本上的照搬照畫,不會考慮太多的問題,更不可能想到自己的設計是否能施工。 

工地雖苦,但能學的是一些現實東西,鍛鍊的是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例如:牆體也會發生偏移,樓梯支模時樓梯間的高度不夠,陽台、凸窗的尺寸標高有微小變動等等很多問題,都是工程中可能發生的一些問題。只有通過實踐後才能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另外,通過幫助資料員填寫部分資料,使我對填寫施工資料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什麼時候該填什麼資料,需什麼人簽字等,這些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 

最後一點就是:這次實習我見到了只有在課本中才見過的打樁機械,了解了它的工作程式與原理。 

另外,這次還看到了使用平法標註的結構圖,初見時真感覺頭大,雖然在這之前聽過,但當真正見到時,就那么一張圖表示了承台梁的所有問題,還是有些眼花,什麼B、N、T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不過唯一幸運的就是我可以看圖籍,圖籍里詳細介紹了讀圖的方法,經過幾天的努力,再看圖時終於不再感覺難了。(詳見表一和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