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盆地地質實習報告

柳江盆地地質實習報告 

柳江盆地實習區地質概況 

一、交通及自然、經濟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於秦皇島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公里,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區內有縱慣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軌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為方便。 

該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南。出盆地後在山海關和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最高的山老君頂,海拔493.7米。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於七、八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本區基本上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工業以開採煤及耐火黏土為主。 

二、地層 

柳江盆地為一向斜構造。地層分區屬於華北——東北南部區的燕山分區的山海關小區。區域地層特徵屬典型的華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紀的變質岩廣泛分布於盆地的外圍。晚元古界、古生界則分布於斜的兩翼。中生界地層與燕遼一帶極為相似,但本區僅見有侏羅系出露與向斜的核部。 

(一)地層層序 

新生界 

第四系 河床、河漫灘、階地等鬆散沉積物。 

中生界 

侏羅系、中侏羅系 蘭旗組 

下侏羅統 北票組 

古生界 

二迭系 上二迭統 石千峰組 

上石盒子組 

下二迭統 下石盒子組 

山西組 

石炭系 上石炭統 太原組 

中石炭統 本溪組 

奧陶系 下奧陶統 亮甲山組 

治里組 

寒武系 上寒武統 鳳山組 

長山組 

崮山組 

中寒武統 張夏組 

徐莊組 

下寒武統 毛莊組 

饅頭組 

昌平組 

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景兒峪組 

龍山組 

太古界 

綏中花崗岩 

三、岩漿岩 

柳江盆地的岩漿岩分為噴出岩和侵入岩兩大類。 

(一)噴出岩: 

該區的噴出岩分布廣,厚度大,超過850米。噴出活動主要可分兩期:較早一期在侏羅世,岩性為安山岩,分布於向斜的核部;較晚一期在晚侏羅世,岩性為酸性噴出岩,僅局部分布於向斜的北端和東南邊緣。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崗岩:呈岩基產生。主要分布於盆地的整個西部邊緣和東南外援。西部岩基稱為“溫泉堡花崗岩體”。直接與向斜兩翼呈侵入接觸關係,岩體中心相為灰白色中一粗粒鹼性花崗岩。邊緣相為肉紅色中一細粒斑狀花崗岩。東南岩基中心相岩性與西部岩基相同,邊緣相為斑狀細粒石英正長岩。本區所見燕山花崗岩,皆為這兩大岩基的邊緣相。這兩大岩基侵入於侏羅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層,同位素年令測定為一億年。形成時代相當於晚白堊世。 

2.東翼淺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長一二長斑岩岩體及張崖子西南山正長斑岩——閃長珍岩岩體等。這些小岩體產狀為岩株。形成時代的侏羅紀——白堊紀。 

其次,本區各種岩性如輝緣岩、閃長珍岩、煌板岩。花崗斑岩等的侵入岩脈。岩床為數眾多,均受構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東——南西走向,北西——南東走向及南北走向。 

四 構造: 

(一)柳江向斜構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區是一個由古老變質岩系所組成(並有廣泛出露)的薊縣~山海關隆起區的邊緣部分發育起來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紀古生代,中生代地層所組成的向斜構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為——南北向延伸的不對稱甚至局部倒轉的向斜,西翼的產狀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帶產狀發生倒轉,而東翼產狀平緩穩定。該不對稱的向斜軸部緊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層寬度東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崗岩等變質岩出露於向斜盆地的北部,東部及南部邊緣。在古老變質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呂梁運動造成的)。其上為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岩系及以後各代地層。在向斜的西部及東南外緣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崗岩侵入,構成了險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個構造分區: 

1.柳江向斜東翼區: 

東翼占據面積很大,約為整個向斜面積的2/3強。 

東翼區的構造特徵是岩層產狀平緩穩定(產狀向西傾角在10度~30度之間)。次生厚度變化小對煤及耐火粘土的開採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東翼小岩株。岩床和岩牆為數很多。多處侵入相對柔軟的煤層。以致使煤層受變質和擾亂,是開採的一個不利因素。斷層多為北西和北東向。以正斷層為主,多是小斷層。 

2.柳江向斜西翼區: 

由於西部花崗岩侵入造成擠壓,所以西翼地層出露較窄,次生厚度變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