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地質實習報告

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石門寨鎮地質實習報告

一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岩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了解,並為了對以後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繫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鍊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

實習內容及要求:

(一)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岩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 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二)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並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鑑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岩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岩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實習區侵入岩和噴出岩的產狀及時代。

5、了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岩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製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岩層產狀要素)

此次實習在我校三位地質教研室老師和一位負責學校工作的老師帶領下,我們兩個班的同學來到了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進行為期約兩周的地質野外實習。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安排下我們兩個班分為三個小組分別由正副班長擔任正副組長,以確保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通過本次實習我了解了關於地質測量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質研究和為某種經濟或工程服務)、了解和掌握了地質填圖的規矩、程式和工作方法;學會了計畫、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初步學會了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了指定範圍的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通過本次實習地質實習我學會了有關地質填圖實習的一些基本技能:

1、礦物和岩石的肉眼鑑定與描述

2、地層劃分對比及時代的確定

3、岩石與化石標本的採集

4、實測地層剖面的工作方法

5、基本地層構造現象的識別、描述與初步分析

6、地質觀測點的布置、觀測與記錄

7、多種地質素描圖的繪製

8、掌握了羅盤的基本使用

工作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有:露頭觀測、剖面測量觀測內容的描述等

第一節 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這次我們的實習區域在我國北方唯一的不凍港所在的美麗的海濱城市—秦皇島市及撫寧縣、青龍縣境內,南起北戴河海濱秦皇島,北至花場峪、義院口,東起山海關,張崖子,西至瓦家山等地,總面積約為120k㎡。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於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 

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並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第二節實習區地形、氣候、水文及經濟情況 

1、 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群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最高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2、 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溫為-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濕潤溫和,海濱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3、 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於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於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於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於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