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教學實踐報告

(指導思想,設計方法等說明)

《季氏將伐顓臾》是《論語》中篇幅最長的語錄之一。它記錄了孔子對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將伐顓臾的一場對話,反映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體現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蘇教版教材將《季氏將伐顓臾》和《寡人至於國也》作為一個板塊編排在必修四第一專題“我有一個夢想”的第一板塊“經世濟民”中,其後是第二板塊“英名與事業”,從編者意圖看,其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

學生在國中階段曾學過《<論語>十則》,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仁愛思想等略有了解,但由於仁的內涵比較豐富繁雜,學生對何者為仁何為不仁,比較含糊。進入高二,將有一門《<論語>選讀》選修課,學生是否會選修這一模組,這篇課文的教學顯得比較關鍵。

鑒於上述原因,我用形象的甲骨文“仁”字導入,運用字源探析法較輕鬆地說清 “何者為‘仁’”, 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通過 “何為不‘仁’”“‘仁’在何”“‘仁’歸何處”等問題的研討,落實對孔子政治主張的理解和文言知識的教學。此即通過“言”的品味,理解“文”的內涵,將兩者融為一體,使學習變得既輕鬆又紮實。

實踐過程

一、導入

孔子作為一名老師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性格溫和、循循善誘,是一個翩翩君子的“聖人”形象,今天,我們將要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孔子,因為這一次孔子發怒了,而對象就是他的學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季氏將伐顓臾》

二、整體感知

(1)齊讀全文,糾正字音、斷句

首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齊讀全文並且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的對話是在什麼情況或者背景下發生的?

明確:季氏將伐顓臾

“伐”字怎么解釋?解釋為明目張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動用“武”力

“將”字說明什麼?“將”字說明這個戰爭還沒開始,即將發生,可以通過勸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勸說,那么這場戰爭就有可能變成現實

時代背景:

當時的魯國,政治上處於動盪變革之中魯桓公的後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而王室日趨衰敗,這種情況到孔子生活的時期一直持續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歷史上被稱為“三桓犯上”這其中,季氏的勢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是貪其土地,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的勢力構成威脅當時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而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兩人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三、文本探討

(1)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對於這場仗,孔子持贊成還是反對態度?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大家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點(治國以禮):

①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資料:論語中就曾經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

從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顓臾就在魯國境內,是魯國的附屬國,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卻想吞併它,這顯然違背了孔子的什麼思想——禮樂思想孔子能不生氣嗎?

接下來,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孔子生氣的態度,應該讀出什麼樣的語氣

明確:

①求!無乃爾是過與?表示推測語氣,賓語前置句解釋成“恐怕要責備你吧?”要讀得溫和,緩慢學生朗讀 

②何以伐為?“何……為”表示一種反問語氣,為什麼要討伐它呢?賓語前置句

③求!語氣強烈

(3)孔子對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來的兩次責備的語氣都一樣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下面孔子的話,孔子的語氣有什麼變化,從哪裡看出來?

明確:語氣加重,更加急促、強烈、氣憤

①求!周仁有言……是誰之過與?

1、指責(責備)的語氣

2、句子有:責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實質上是指責冉有、季路沒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訓斥從哪裡看出來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話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擔任職務,否則就辭職在《憲問》篇里,孔子曾經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很顯然“在其位,就得謀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險(危)不去護持,將要跌倒(顛)卻不去攙扶,是做相的失職

用老虎犀牛這些猛獸逃出籠子,龜甲和玉器毀壞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責任

比喻季氏攻打顓臾,冉有季路作為家臣沒有進行勸阻的失職所以這種責備的語氣會委婉、含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