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運營企業的市場調查實習報告

一直以來,服務被認為是不能均衡生產的有形產品,但是攜程網將製造業的六西格瑪管理思想引入服務領域,提出了“像製造企業一樣生產服務”的口號,將呼叫中心標準的服務流程分段操作,量化成具體的服務環節,實現了服務提供的製造化。

為此,我們可以想見,服務可以均衡提供,而均衡服務有利於企業的資源運用和長久發展。在電信運營領域,服務提供的不均衡性表現得較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服務比重、服務質量、服務成本、服務形式、服務疊加性等方面,筆者試圖通過均衡理論溯源,探討在電信運營領域均衡理論的適用性以及運用均衡服務策略解決服務過程的實際問題。

面臨的問題

不管我們是長期置身於通信業的從業者,還是對電信運營服務特點有所觀察的人,都不難發現在電信服務領域普遍存在如下現象:

其一,自有渠道與社會渠道間服務質量和水平不均衡。一方面,社會渠道(合作渠道)在服務功能上存在不足,服務質量較自有渠道有顯著差異;另一方面,自有渠道所承載的服務功能相對沉重,行銷功能卻相對弱化。

其二,實體渠道和電子渠道服務資源配置缺乏動態均衡。實體渠道服務需求在時間軸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特徵,“忙時”的排隊體驗嚴重影響客戶感知。電子渠道分流作用不顯著,未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客戶滿意度。

其三,實體行銷渠道間的效益不均衡。實體行銷渠道中的自有渠道由於不斷強化服務和形象展示功能,行銷功能和盈利能力弱化,不能充分發揮自有渠道資產的綜合效能;相比之下,社會渠道盈利能力強,但服務功能薄弱。

其四,渠道間的服務效率不均衡。各類渠道片面追求所提供業務種類的全面化,服務效率參差不齊,存在服務過度和服務不足的矛盾。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渠道同等重要,也不是所有業務都適合在所有渠道推廣。

其五,考核機制不能有效促進服務資源配置的動態均衡。不同地區的門市未能制定差異化的考核標準;在不同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和特殊的行銷活動期間,考核標準缺乏靈活性,不能有效地促進服務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諸如此類的服務不均衡,使得企業服務資源的利用率、服務滿意度乃至服務效益受到極大影響,而均衡服務理論卻能幫助我們找到解決之道。

關於均衡服務理論

均衡原本是物理學中的概念,它表示當某一物體同時受到幾個方面不同的外力作用時,若合力為零,則該物體將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均衡。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把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主要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動著的力量處於一種力量相當、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境界。用均衡分析法(如局部均衡、一般均衡)集中系統地分析研究不同經濟主體在利益驅動下的各種行為、過程及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般均衡體系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

這種分析方法被廣泛套用於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後,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其中最有意義的套用,是均衡生產理論的提出和在製造業的實踐。北京郵電大學曾劍秋教授創新思維,提出了均衡服務理論。基於這一理論,我們對均衡服務在電信領域的套用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電信產品和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易模仿性,為此各運營商紛紛提出差異化和便捷性服務,以應對同業競爭並滿足客戶需求。但是,作為服務提供者,需要考慮企業自身的服務資源,也只有正確地對服務資源進行配置,才能使企業提供的服務實現應有的價值並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均衡服務理論正是基於對服務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同時以滿足客戶需求和應對同業競爭為前提提出來的。

如果我們以企業目前存在的上述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借鑑源於生產領域均衡生產的思想,可以提出均衡服務理論,即均衡服務是指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最佳化各接觸點服務資源的配置,實現服務均衡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並在此過程中穩步提高客戶滿意度。

均衡服務理論包含三個含義:

一、對於企業來說,達到服務效益的均衡,提供適度服務,使投入產出比最優。

二、對於客戶來說,得到滿意度的均衡,即企業針對不同的客戶能夠提供差異化服務。

三、競爭對手策略直接影響企業的運營和客戶感知,均衡服務需考慮市場競爭環境以實現動態均衡。在“均衡服務”理論模型構建過程中,均衡服務包含三方面的影響因素:

第一,電信運營企業達到服務效益的均衡;

第二,用戶達到滿意度的均衡;

第三,充分考慮競爭對手對企業自身策略和客戶滿意度的影響,實現動態均衡。因此,在構建均衡服務模型時,以服務競爭、服務能力、服務期望三方面理論研究為基礎,將電信運營企業的均衡服務影響因素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盈利能力、市場挖掘、創新潛力、協同合作性與滿意度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