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實習心得

怪石峪西側,直立的山岩下面有一個山泉,叫臥龍泉。泉池呈正方形井狀,泉口不足一米,豐水季節,泉水漫溢,旱季不枯。泉水硬度較大,將鎳幣輕輕置於水面,能漂浮數分鐘方沉。南側泉壁下方,砌一尊雕鑿精細的龍頭,“龍顏”面向東方,左面與泉壁垂齊,僅能看到的它的左臉、左眼和向後飄拂的龍鬚。傳說若干年前,泉內生存一種頭生雙耳的“龍魚”(學名鰻鱺),因生於莒地,故名莒龍。後因環境變遷,龍魚絕跡。自此,取名臥龍泉,以警示後人保護生態環境。臥龍泉西北方數十米處,還有一泉,叫救生泉。據載,清鹹豐初年,捻軍過莒,鄉民避亂於浮來山,因人多泉寡,飲水奇缺,幸有略識風水者,掘地尺許而現清泉,救了眾生。亂後遂將此泉名為救生泉。從臥龍泉和救生泉旁出露的岩石地層判斷,兩泉生成於寒武紀饅頭組砂頁岩中,從南北兩側山坡上滲入地下的降水,沿著岩石層理,向下運送,在這裡遇到新裂構造,原來的地下水通道被破壞,於是溢出地表,行成了裂隙泉。 在定林寺後面的佛來峰向陽坡上,有一條天然造就的通衢大道——“神仙路”,路面被雨水沖刷的乾乾淨淨,寬敞明亮,不生雜草,行人走在上面,非常愜意,防滑效果還不錯。仔細觀察,路面縱向排滿很細的石條,據說在“路”旁的山坡上,經常有人揀到燕子石。其實這是一條岩層直立的頁岩出露帶,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億年前生存於海中的三葉蟲的骨骼化石。地質工作者根據這些岩層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種類,可以判斷這些岩石形成時海水的深淺、波動情況和年代。

考察了這些景觀之後,可以回過頭來再從地質背景上,研究一下“天下銀杏第一樹”的長壽原因。銀杏,又名白果樹、公孫樹,銀杏科,是和恐龍同一時代的生物,因此被稱為活化石。除了物種本來具有生長慢、壽命長的特性外,浮來山銀杏王能經歷三千年風雨而今仍枝繁葉茂,也與特殊的地質背景有關:一是地處三山環抱之中、避風、向陽、冬暖夏涼,氣候適宜;二是生長在與怪石峪、臥龍泉等地貌和高度相同的灰岩溶蝕階地上,土壤厚實、肥沃,養分充足;三是基底岩石(頁岩、灰岩)的產狀,決定了它既可以從高處源源不斷的向銀杏樹輸送水分和養分,又不至於太澇和太旱。以上幾種地質因素和其它各種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於是造就了這一世界之最。

浮來山還有一處以龍命名的景觀,這就是飛來峰頂端東坡的雲龍崖(又叫蟠龍巖)。該崖(岩)分上下兩道,南北長近百多米,每道高兩米多,恰似兩條繡花絲帶,束在飛來峰的額頭上。從稍遠處看去,崖面上的圖案,既象大腦回紋,又象堆在一起的豬肥腸,在近處觀察,又會發現,這些“回紋”和“肥腸”並不連續,而是分成若干形態各異的“段”或“團”,“段”的長短几十厘米不等,“團”的大小,有的似碗,有的象盆,一律呈灰褐色。關於雲龍崖的形成時間和形成原因,當地百姓中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但是都不能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作出科學的解釋。地質專家告訴我們,所謂雲龍崖,也是一種岩溶現象,只不過這層灰岩形成的海洋環境和地質時代,與怪石峪的灰岩不同,後者形成的早,海水深而靜;前者形成的晚,海水淺而且動盪不寧。雲龍崖的灰岩,在先期形成尚顯“幼稚”的時候,被外力擊碎甚至搬運過,後來再次發生沉澱和膠結。當這層灰岩被“抬”出地面後,沉澱和膠結晚的部分抗風化力弱,便在溶蝕作用下形成了小溶溝,那些相對老的“碎塊”,就突出為小石牙了。考察過程中,我們在雲龍崖的一處岩石斷面上,發現了“年紀”更大的砂岩碎礫膠結在灰岩之中,進一步佐證了前面的推理。在飛來峰的南端,有風化的花崗岩露頭,說明曾經發生過岩漿侵入活動。在其他遊客看來可能無趣的現象,在地質學家的眼裡,卻有可能成為“至寶”。浮來峰西坡的震旦紀土門群岩石地層標準剖面,就是這樣一處常人看似“無趣”的地質現象。在這裡的一條山溝中,分布著一些南北走向、厚薄不等、垂至於地表的岩層,看上去連荒草都不多生,但就是這裡,不僅完整保存和出露了震旦紀土門群中的黑山官莊組、二青山組、佟家莊組、浮來山組、石旺莊組等五組岩石地層,而且是浮來山組地層的建組層型剖面所在地!出露如此完整、連續的土門群地層,不僅在山東省獨此一處,就是在華北地區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