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測量實習小結

通過一段時間的測量工作,我熟悉了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全站儀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據的檢查和矯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儀器本身所決定,屬客觀誤差來源)、觀測誤差(由於人員的技術水平而造成,屬於主觀誤差來源)、外界影響誤差(受到如溫度、大氣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時時處於變動中而難以控制,屬於可變動誤差來源)。知道了如何避免測量的數據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要作到:(1)要選擇精度高的測量儀器。(2)提高自己的測量水平。(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艱難的外業工作使我明白了野外測量工作你不僅僅需要過硬的測量知識與本領,還需要有個好身體來應付這艱苦的工作,但更需要一種不怕苦堅持到底的精神。

三、舊線的調查

地質調查的內容很多,調查涵洞沿線的土的組成、岩體的形態等內容。走在老線路上,看到了許多平時都沒有注意的東西。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老線的路面情況,路面雖然是用瀝青鋪築而成的,但已是滿目瘡痍。可能是以前的瀝青材料性能比較差的緣故,這裡的路面出現了裂紋,有橫向、縱向、網狀的。還有車轍,千奇百怪的小坑,在有一小段的路上我發現瀝青居然會黏在我鞋底。對我個人而言當然是喜歡現在的瀝青路面,畢竟它有良好的性能,比如:有足夠的力學強度,一定的彈性和塑性變形能力,不揚塵,汽車行駛更平穩噪聲低等特點。瀝青路面往往用於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這次修的二級路用的值混凝土路面畢竟瀝青路面比較貴。我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路面材料一定越來越好,行車一定會更安全。

老路在道路線形的確有些不妥,有些明顯的過彎,所以我看到新的線形彎道處設計的更加平緩。有一個路段的上下坡,坡頂處視野很狹窄看的不遠,這個縱坡設計應該要重新設計。道路上行駛的車輛並不多,想必這也是只修兩車道的原因吧。對老路上的邊坡了解的不多,只清楚的認識到一個岩質邊坡是成90°的。看來回去得補補這方面的知識才行啊。

我覺得地質調查中最難以理解的是技術員對土組成的判斷,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判斷硬土占百分之幾,卵石占百分之幾,軟土占百分之幾等等。更不要說那岩體的性狀、走向。要了解這些需要必定需要豐富的經驗。

涵洞及橋樑的調查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這也使我見到了不少類型的涵洞。涵洞按建築材料可分為磚涵、石涵和鋼筋砼涵。按涵洞斷面形式可分為管涵、板涵、箱涵、拱涵。調查中我發現管涵直徑有60cm和80cm兩種,這類涵洞相對較少。比較常見的是進口為陰井,出口為八字形的涵洞。我們需要記錄涵洞所在的里程樁號,尺寸等要素。記錄方式如:  k13+222,淨1.4*1.3,水泥蓋板,利用,左進右出,進口一字,出口一字接水渠。橋樑要記錄其所在的樁號,還有離路中線左右扣除人行道的寬度,發現這裡的橋並不長多為簡支梁橋或拱橋並且橋樑限重才10噸左右。涵洞跟橋樑不符合二級道路規定的都需要重新修造。我覺得最為特別的應當是虹吸管。當技術員問我虹吸管的原理時,我也沒有很好的打出來。這使我感覺到自己的理論知識還不夠紮實,還需要學習更多的理論並聯繫到實際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