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廣播實習總結

我說我要回家實習了,父母就打了一圈電話,一天之後跟我說,聯繫好了。就這樣,我在莫名其妙、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去了台州交通廣播。

第一天我來到導播室,對著一排電話和玻璃後面的節目主持人直發愣,心想這咋整,我不是學這專業的。我呆呆地在導播室坐了兩天,看著導播們忙著接打電話、看著主持人、嘉賓一撥接著一撥進直播室。

兩天后我開始跟著交通廣播的記者團隊"路家兄妹"外出採訪。"路家兄妹"指的是四個記者:路小東、路小西、路小南、路小北。我慢慢體會到了當廣播記者是怎么一回事。

廣播報導的很大特點就是聲音製造的強烈的現場感。記者的重要工作就是現場連線採訪對象。我看到了記者為了找人現場連線,是怎樣"厚著臉皮"再三給採訪對象打電話,向採訪對象說明來意、打消他們的種種顧忌,直到他們配合採訪;現場聲音的保留也很重要,比如馬路上的汽車鳴笛聲;活動現場音樂、嘈雜的人聲等。要達到現場感,第一是注意讓採訪對象來到對應場所,比如採訪與路面情況有關的事情,最好讓被採訪者走出辦公室,到馬路邊進行採訪。第二要抓好時機,有一些聲音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這就需要記者預先準備。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記者採訪騎機車往返西藏的老楊。由於記者早早來到了現場,當老楊騎機車到家的一剎那,現場親友的歡呼聲、掌聲、機車馬達的轟鳴聲、老楊此時此刻動情的話語,都完整地錄了下來。此時,聲音的力量勝過電視的畫面和報紙的文字,廣播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

一條廣播訊息的播出是各個環節默契配合的結果。如果是現場連線,需要導播提前打電話把記者的電話接近直播間,有時會出現導播電話打晚了或是忘打的情況,記者在連線時,也需要在必要時提醒導播。如果是錄音報導,需要在上傳時特別注意核對播出日期、播出人。有一次出現寫錯播出時間的情況,主持人已經念完導語,卻找不到相應的錄音稿,慌亂中錯播了另外一條稿子。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錯一個環節下面就會連線出錯。

廣播重在"說",而不是"讀"。廣播稿要口語化。記者在播之前,都會把一些書面語改成口語,長句改成短句。如"該事件"改成"這件事"等。在播的時候儘管是對著稿子念的,也要讓在收音機旁的聽眾感覺是在說。這個沒有一定的功底不行。我做的第一條稿子就被主任評為"聲音很死板"。

在交通廣播實習的日子是充實而快樂的。記者是及時告知便民訊息的服務者,記者是替聽眾向有關部門"討個說法"的監督者,記者是新思想、新觀念的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