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所各邑村隸屬於xx省xx市xx彝族自治縣長湖鎮,地處長湖鎮的西北邊,距長湖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政府的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5公里。有所各邑一組、二組、大平地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02戶。全村耕地面積3036.6畝,人均耕地2.45畝,林地xx6.50畝。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01.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2元。該村屬於山區農業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阿著底村隸屬於xx省xx市xx縣長湖鎮宜政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長湖鎮南邊,距村委會1.00 公里,距長湖鎮6.50公里。有耕地1,420.50畝,人均耕地4.06畝;有林地6,051.5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2戶。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3.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二)精心組織,注重實效;辛勤耕耘,碩果纍纍我們“三下鄉”小分隊一行7人。實踐服務於7月15至7月19,深入到xx省xx市xx彝族自治縣的糯黑村,所各邑村,阿著底村,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師生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聽取當地村政府工作人員的講解,對現階段農村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有了較為深刻地了解,我們深入老百姓家中、田間地頭開展各項調查服務工作。

下鄉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糯黑村,一步踏在糯黑的青石板路上,一抬眼間,仿佛從此就進入到一個石頭的世界:青一色的石板房,石板牆、石板瓦、石板烤菸房、石板牛圈、石板鋪的路、石塊壘砌的門風、石碾、石磨……這些有上百年歷史的石板房,只存在於糯黑村。沿著一條只能容納兩個人並排走過的小路前行,一間間石頭堆砌起來的房屋錯落呈現出來。1公里長的青石板路,把一間間石板房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石頭堆起的村寨。村里,幾乎家家戶戶的屋後都有幾棵百年老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石板房上,房前大都栽有一蓬蓬金竹。人在寨中,抬頭一片藍天,放眼蔥蔥鬱郁,一青一綠一藍,三色交相映襯出撒尼人生活的天地。糯黑村除了種植菸葉玉米等作物外,還發展旅遊業,村民的生活水平較高,我們在這主要進行了攝影服務,給當地人民留下了生活的紀念。

我們來到的第二個村是所各邑村,較糯黑村相比,所各邑村的貧困程度較低,據當地人說,所各邑村是長湖鎮最貧困的村子。我們小分隊分成三個組,挨家挨戶的去做家訪,了解當地貧困的農戶,進行助學調查,其中有幾家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都很熱情,就算家裡再不富裕,看到我們來,都會拿出家裡最好的東西給我們,村民的淳樸和熱情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在了解農村家庭的艱辛的同時,也更加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阿著底村,阿著底村是阿詩瑪的出生地,全村房子的牆壁上都畫著關於阿詩瑪的壁畫,特別富有民族氣息。在阿著底村,我們尋找在田間地頭正在做農活的農民了解情況。因為正直暑假,許多孩子都跟著大人一起去做農活。農村的孩子在學校都刻苦努力的讀書,回到家中再辛苦的幫父母幹活。這讓同學們自愧不如。

這次“三下鄉”,同學們遠途跋涉,深入山村,與當地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以切身經歷去體味鄉親們熱情淳樸的性格和辛苦忙碌的勞作,深入了解農村的過去和現在,深深感到了黨的富民政策在農村所起的巨大作用,為農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也通過艱苦條件的磨鍊,培養了同學們不怕困難,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總結成果,自我認識;發揚精神,持續發展在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xx年之際,我們以此為機遇,端正態度﹑積極策劃與動員﹑努力實施,推動了此次“三下鄉”活動的深化與創新。我們高度重視此次實踐活動,精心組織策劃,加強宣傳;在要求高質量的演出同時著眼於全團的安全,將此次出行的安全擺在首位;在演出的同時與xx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意。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我團以xx“向實踐學習,向人民民眾學習”為指導方針,全力貫徹實施《關於組織開展xx年xx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的檔案精神,為“xx規劃”貢獻綿薄之力。真正做到了引導我校青年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從基層人民的實際出發,縱觀自己的專業,為基層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文化惠民。

我們樹立了明確堅定的政治方向,引導大學生為實現“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長久發展目標。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提高了我校青年學生政治修養與時代責任感,培養了我校青年學生吃苦與服務精神,在他們以後的學習以及將來踏上工作崗位,提供了信念,動力與精神。同時,在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師生們時刻以我校為榮耀約束與規範自己的行為,廣泛落實我校在精神文化建設中的要求,發揚校風校訓,對我校起到了廣泛的宣傳,贏得xx人民的高度讚揚。

當然我們也在深刻認識此次實踐活動,努力尋找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貫徹落實這種在此次實踐活動培養的精神,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將“三下鄉”不斷秉承,推廣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