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總結

(四)政府職能轉變情況:

XX年末,結合中央、省、市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會議精神,配合農村稅費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而進行的鄉鎮機構改革,通過明確定位鄉鎮政府職能,合理設定鄉鎮黨政機構,合理整合事業單位,規範鄉鎮人員編制管理等,進一步理順了區鄉關係,實現了政事分開,轉變了鄉鎮政府職能。通過改革,鄉鎮政府職能得到初步轉變,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導型轉化已經成為鄉鎮領導幹部的共識。稅改前,鄉鎮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種、管秋收,要統籌、要提留,催還貸、催公糧、催稅收”。隨著稅費改革的實施,鄉鎮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其政府職能

也發生了相應轉變,由指令型向指導型轉變已成為鄉鎮政府必然的選擇。目前鄉鎮幹部已明顯感受到這種變化,絕大多數鄉鎮領導對鄉鎮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導型轉化有了共同的認識,並開始實施這種轉化。

二、存在的問題

機構改革後,鄉鎮政府與事業單位、企業在人、財、物方面已基本脫鉤,政事、政企得到分開,以前鄉鎮政府承擔的技術性、輔助性、服務性的職能已交給了鄉鎮事業單位承擔,政府職能得到逐步轉變。但是,與農村稅費改革的要求相比,鄉鎮機構改革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職能定了,但政事分開仍難以實現。不少鄉鎮在改革中都對鄉鎮政府職能重新做了定位,嚴格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科學界定了職能,但是組織實施中,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實現嚴格的機構和人員的分開,不少鄉鎮行政事業仍在一塊,工作任務仍在一塊,在鄉鎮中心工作得到強化的同時,中心站所職能被淡化,並且有不少行政人員兼任事業單位法人,不少事業人員被鄉鎮政府長期借用。

二是機構撤併了,但實際運作並沒有完全到位。不少鄉鎮按照綜合設定事業機構這個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將職能相近或相關的站所組成一個中心,但在實際運作中,新組建的事業服務中心卻難以磨合到位,表現在新牌子未掛,帳務、資產未清,法人登記手續不辦理、不規範,辦公地點未歸併、統一,人員關係和實際工作未柔和理順。

三是區鄉兩級都進行了機構改革,但銜接上仍存在問題。往往在不少區直各部門及部分幹部的觀念中仍然承認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認的仍是改革前的對口站所,這給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四是不少鄉鎮幹部不能真正理解鄉鎮改革的重大意義。不少鄉鎮幹部仍認為不應該精簡機構,認為精簡機構、整合機構只不過是增加了層級關係,增加了領導人數。

三、對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整和鄉鎮事業站所、強化鄉鎮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轉變工作方式的建議

鄉鎮政府作為人民政權的基石,是政權的基礎、改革的前沿、發展的重點、穩定的關鍵,和人民民眾聯繫最直接、最緊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鄉鎮工作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重心和方法發生了很大轉變。最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因此,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必須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提高對鄉鎮機構改革重要性的認識,審時度勢,搞好推進。

一是要明確鄉鎮、街道辦事處的功能定位。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社會管理的要求,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是適應為“三農”服務、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二是要明確鄉鎮機構的職責定位。即要進一步明確究竟管理哪些東西,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做到權隨責走,人隨責配,逐步建立起權責一致的政府管理體制。

三是要根據職能需要嚴格規範鄉鎮機構和崗位、人員設定。要按照減少機構、整合資源、綜合設定、提高效率的要求,結合鄉鎮規模和經濟實力以及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工作要求,從緊設定鄉鎮內設機構,從嚴控制鄉鎮領導職數和人員編制。

四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基層幹部的選拔任用、教育培訓、保障激勵和監督管理等工作機制,不斷提高鄉鎮幹部的綜合素質、服務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通過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推進整個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不斷理順各級政府的職責和許可權。

五是應建立嚴格的淘汰機制。根據設崗定責的情況,對工作不能勝任,工作不在狀態,甚至違背黨紀國法的人員堅決予以淘汰,或分流,或待崗,暢通幹部出口。

六是應理順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政績考核體系。要理順各級政府間“壓力支配型”層層轉嫁任務的管理體制和以各種“責任書”並明確“一票否決”指標的做法,逐步完善鄉鎮政府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七是要加強法制建設,提高鄉鎮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緊解決法律規範缺失的問題,使鄉鎮政府的管理行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