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雜誌社編輯部實習社會實踐報告

八月底的驕陽依然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經漸漸遠去,當我轉身回眸時,才發現在那個剛剛逝去的夏日裡仍然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聞與寫作》編輯部實習的日子,擠公車、外出採訪、校對稿件,這一幕幕就像放電影似的在我的腦海中迴蕩,細細梳理一下,才發現原來自己成長了許多。

一、初出茅廬

很早就聽說學校要求大二學生在暑假時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但一直不大以為然,直到這一天真的來臨時才發現自己無從著手,好像初學走路的嬰孩兒,不知道應該先邁哪一隻腳,彷徨了好一陣子,也猶豫了好一陣子,仍然毫無頭緒。於是,我想起了向老師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師,他是社會知名詩人,也一直從事編輯工作,當我斷斷續續地說明自己的意思時,宋老師很爽快地答應了,讓我等訊息,自此我的一顆懸著的心終於平靜了下來。接下來就是等待,等待著宋老師的最終答覆,又是一段忐忑不安的時光,不知道結果會怎樣。終於,宋老師告訴我,讓我去聯繫《詩刊》雜誌的某個編輯,到此時,我才真正看到一點屬於自己的光明,終於將社會這扇緊閉的大門撬開了一條縫隙。

幾乎與此同時,又有一條道路向我敞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期刊閱覽室里看到《新聞與寫作》雜誌上有一則招收實習生的信息,隨手抄下電話號碼,便戰戰兢兢地給對方打了電話,電話通了,讓我兩天之後去面試。我如期而至,面試並不複雜,我的心裡卻很緊張,說是面試其實也就是和主編聊天,在聊天中會看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幸而編輯部的人都很隨和,面試很順利。但是在這之前有兩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記憶深刻,面試的時候,《新聞與寫作》編輯部還沒有搬到東單的新聞大廈,辦公地點仍然在和平西街那個很幽深的巷子裡,由於事先沒有查清楚行車路線,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斷地給對方打電話詢問地址,就這樣,原本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兩個小時才找到,當編輯部主編指出這個問題時,羞的我滿臉通紅,初入社會便表現出如此的狀態,至今想來仍然覺得慚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於出門匆忙,竟忘記攜帶身份證和學生證等證件,這個疏忽可是致命的,不過幸虧我帶著一些蓋有學校印章的獲獎證書,才不至於不能證明身份。後來主編對我說,對於這件事情,如果他們再嚴格一點兒的話,那我就不可能留下實習了。這次的面試經歷暴露了我的許多缺點,也得到了一些教訓,不過對於日後真正找工作來說卻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激。

從實習單位回來後,我就去中文系主任辦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師,因為編輯部交給我一個採訪任務:採訪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節目主持人王志。對於這個採訪任務我誠惶誠恐,因為與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對面交流,對於我來說尚屬首次,所以想請孟老師給予指導,和孟老師交流了一個多小時,他從巨觀的文化層面教授我了如何把握住採訪重點,一席談話令我收穫甚豐。

《新聞與寫作》是隸屬於京報集團的黨辦新聞理論雜誌,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正是這樣一份雜誌卻能給一個初來乍到的實習生採訪央視名嘴的機會,一開始我是很驚訝的,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如此信任我們這些實習生,因為在這之前,其他實習生先後採訪過白岩松和撒貝寧。但是後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該編輯部實行激勵實習生的機制,他們信任大學生的能力,敢於放手把一些重要任務交給學生去做;對於我的話,可能是因為自己在學校院報做記者和編輯、在中文系葵社主辦《新聲》社刊的經歷以及一些校內文學比賽的獲獎證書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