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大二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一、找單位——近在咫尺

每個學期的社會實踐找單位都是一大難題,以前總是麻煩爸爸媽媽,現在該上大三了,想自己鍛鍊一下,也不想總是麻煩他們了。於是,找單位就成了一個問題。暑假在家,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去超市打工了。每天要站9個小時,前幾天根本堅持不了,那時候都想直接躺在地下了。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把我們幾個安排到哪裡才好。暑假以來,大學生紛紛走進機關、走進企業、走進農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學生的社會知識、促進了大學生健康成長。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學生都能靜下心來,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但也有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流於形式。

大學生:

為了應付學校下達的任務

“6月初,學校就讓我們回家找單位實習了,完不成實習報告的,學校要扣學分、影響畢業。沒辦法,許多同學就回家拉關係、找單位進去實習;還有些同學,實在來不及實習,就隨便找家單位蓋個章、寫個實習報告完事。總之,大家都是為了應付一下,沒把實習當回事”。南京某大學的一位學生坦率地對記者說。

徐州某師範大學的胡同學在一家事業單位只“實踐”了一個星期,就匆匆忙忙準備和同學去外地旅遊了,她笑著說:“實習時間雖然短暫,單位領導也沒為難我,我的實習評語都是挑最好的寫,章也蓋得很順利。拿實踐學分是沒問題了”。

距我了解,許多大學生的心裡都很清楚:這與理想中的實習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將來找工作還是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實習單位:

多了一個義務勞動者

某機關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參加實踐的大學生一般都是熟人介紹來的,專業是否對口且不說,關鍵是要有個位子。工作做不來,就整理一下報紙檔案、接接電話,為其他同事做些輔助性工作。

一位正在實踐的女同學也說,我所在的單位知道我學的是建築學,與機關工作不對路,他們就讓我抄寫檔案、打打字……差不多都是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實習內容跟專業相差較遠。後來領導又要我幫助寫寫稿子,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還署著我的名字,很多觀點根本不是我的想法,那種感覺真是讓人啼笑皆非!更多的時候,就是幫老同事倒倒水,我當了一個月的“茶水小妹”。

我的選擇:

自己給自己打工

後來,我終於想到了我的“千嬋工作室”。我打算以工作室的名義下達一個問卷調查的任務由我們來負責完成。這樣,既可以實實在在的做好社會實踐,又可以鍛鍊我們的能力。

二、問卷調查

1.題目

哪類圖書最受歡迎?

2.目的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得到今天,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中是否已經丟失了中國50XX年的文化;在外來文化不斷侵入中國的今天,我們的文化是否已經正在被一點點的顛覆;人們在工作中,是否教育下一代來養成學習的美德呢?

【1】通過a、b選項可表現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對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影響。

【2】f與其他選項對比,可看出工作狂傾向度。

【3】h 預期他選項對比,可得出中國的讀書廣泛率和讀書普及率。

【4】分析出哪類作家最受現代人的歡迎。

【5】年齡段區分,可分析出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圖書的喜好。

3.過程

調查時間安排:

XX年年8月26日:採購禮品、渭河人工湖邊調查

XX年年8月27日:渭濱公園調查

XX年年8月28日:中爾特義務勞動

XX年年8月29日:華浦義務勞動

XX年年8月30日:簡訊、電話、網上調查

XX年年8月31日:商討行銷策劃書、繼續昨天的調查

XX年年9月1 日:漢唐書城調查

XX年年9月2 日:華潤萬家廣場調查

XX年年9月3 日:505廣場調查

XX年年9月4 日:人民路街邊調查

調查對象:

所有人群,但按年齡段區分。

學生(兒童)、40以下、40—55、55以上

三、分析

1. 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對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影響

如今中國大力推行市場經濟,亞當·斯密是否應該僅僅算成人家的文化?再有現代的科技,中國文化包容不包容呢?你再看看中國知識分子的各種討論,哈耶克的引用率比他在美國同行中的引用率還高,甚至那些口口聲聲要捍衛中國文化的保守主義者們,也言必稱哈耶克、伯克。那么人家這幾個“老外”難道沒有資格進入中國文化嗎?

過去國外的中國研究叫“漢學”;如今則叫“中國學”。因為中國文明遠遠不能用漢文化來概括。如今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中國文化要面臨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問題。所以,以筆者之見,“國學院”實在不是個理想的名字,叫“中國文化學院”也許更貼切。“國學”總是要強調內外之別,似乎有一些是我們自家的寶貝,別人無法理解和賞識,和別人的東西有決定性的不同,是我們文化認同的核心。最後,這樣的國學很容易成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看看日本的國學運動,到後來越來越意識形態化,民族主義色彩越來越強,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省嗎?

我們面臨著一個以人類的傳統為自己的傳統的時代,一個兼容並包的文藝復興的時代。把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外來文化排斥在中國的文化之外是狹隘的,把對中華文明作出卓越貢獻的少數民族文化排斥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外,也只能更加重我們這種文化封閉主義的心態。其結果不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是把中國文化變成古董、送進博物館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