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民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22)

人類智慧的一座“燈塔”━━深刻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的智慧無有窮盡。科學技術作為這種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經過無數科學家們的艱辛努力,正在不斷地透過層層疊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這是江澤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訪俄羅斯,在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演講中的一句名言佳句。它形象地描繪出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及其發展趨勢,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極富啟迪。 “一般”如何變“第一”恩格斯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套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馬克思在把生產力看作是推動社會歷史最終決定性力量的基礎上,認為科學技術是“一般生產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達到前人無法想像的地步。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要回顧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發展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的演變,就會清楚地認識到這一論斷的必然性和深刻性。 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標誌著科學技術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前提和先導,機器大工業出現了,生產力的發展進入第一個突飛猛進時期。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電磁學的發展引發了第二次產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在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人類開發和完善了鋼鐵、化工和電力生產三大技術,建立和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三大產業,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又一次飛躍,科學技術和生產的關係日益緊密,在傳統的“生產——技術——科學”發展模式仍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出現了“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趨勢。 從20世紀中葉至今,以六大科技群體,即微電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導等新材料科技、人造衛星等空間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為標誌,科學技術的發展開始進入全面突破、綜合創新的階段,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日益緊密,產業技術升級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發生質的突變,它逐步成為決定生產力總體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第一”本身學問大 從歷史的回顧中可以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蘊含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那么,究竟怎樣理解這一科學論斷呢? 首先,當代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直接影響生產力的其他要素。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力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滲透在生產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變化必然引發其他要素的變化,從而引起生產力整體的變化,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當人的素質、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時,生產力就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科學技術的水平制約著整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其次,當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或生長點。不同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長點。在近代,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直接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紡織業、冶煉業的變革,以蒸汽為動力的工作機成為近代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或生長點。隨著知識和信息成為新的經濟資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形成一個新的產業——信息產業,而且也成為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的突破口或生長點。 再次,當代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規模。如果說在蒸汽機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產生的是“加數效應”,電器化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的是“乘數效應”,那么,在資訊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的就是“冪數效應”。據統計,在已開發國家,科學技術貢獻率,20世紀初為5%-20%,20世紀中葉為50%,而到20世紀末已經上升到75%以上。 科教興國是必然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要想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尤其需要大力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的科技實力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不足,生產力相對不發達,仍是我們的基本國情。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落後,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成長質量不高等等,還在制約著發展的步伐。這些都是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難題。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十分重視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和隨後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定為今後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認真貫徹的重要方針之一。 科教興國,就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從國家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制定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統觀全局,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強化套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集中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 科教興國戰略中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培養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家,與培養高水平的自然科學家同樣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與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學素質同樣重要;任用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並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與任用好自然科學人才並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樣重要。我們要像發展自然科學一樣,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推動創新是關鍵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促進科技發展,關鍵在於創新。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揭示了科學技術進步的內在特點。科學技術的本質就是創新。而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就是比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數量,比科學技術產業化的速度和效益。21世紀,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 實現科技創新,關鍵是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要從新世紀中國發展的戰略需要出發,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明確新的科技發展目標,調整現有的運行機制,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有利於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美國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會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它們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礎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業唱主角。中國在科技上落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企業創新能力的落後。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結合的有效途徑,使科研人員如魚得水,企業發展如虎添翼,使企業真正成為科研開發和技術創新的主體。 實現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當今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要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靠什麼?主要還是靠人才。人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要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普遍建立起有利於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機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