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民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23)

面目雖新 規律難違━━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就宣布資本主義必然滅亡;20世紀初,列寧又認為,資本主義進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階段。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紀,資本主義儘管發生過世界性經濟危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但沒有滅亡,反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明顯地占有優勢。相比之下,世界範圍的社會主義運動卻遇到了嚴重挫折。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資本主義的論斷呢?資本主義是否真的像少數西方學者預言的那樣,已進入了一個“無限制”的、“長期繁榮”的發展階段呢? 老店延續貌有新色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資本主義已有360多年的歷史了。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資本主義,既與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曾給予深刻剖析過的資本主義有所不同,也與20世紀初列寧曾精闢論述過的資本主義有所不同。那么,當代資本主義究竟有哪些新變化呢?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例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一般勞動民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目前,不少西方已開發國家通過稅收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用於社會福利開支,從而使工人和其他勞動者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社會狀況也相應改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和。 第二,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在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儘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波動性仍然存在,但這種波動性在減小,經濟危機的破壞力明顯下降。資本主義國家獲得了相對的穩定發展,有時還呈加速發展的趨勢,勞動生產率和經濟發展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了全世界的3/4,僅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約占世界的l/4。 第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有了長足進步。20世紀中期以後,西方出現了以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材料科學、宇航技術和生物工程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發展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也使生產力的各個要素髮生巨大變化,促進了新興產業群的出現,創造了新的消費熱點,擴大了市場容量,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第四,產業結構、工人隊伍結構出現新的變化。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的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已出現了轉向信息化、服務化和高科技化的趨勢。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在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國民經濟中占據的比重已上升到2/3,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比重則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勞動力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二產業工人數量減少,第三產業從業者大幅度增加。勞動者隊伍出現了知識化、腦力化的新趨勢,整體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素質日益提高。 新的變化事出有因資本主義發生了新變化,主要原因就在於它採取了一些自我調節的手段。具體地講,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進行了社會改良。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內在矛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其根本制度所許可的限度內,對生產關係的某些方面作了一些較大幅度的調節、改良,包括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做法,推行了許多在客觀上有利於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實行勞動法、最低工資法、公共福利、公共衛生體制、遺產稅和累進所得稅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成熟的新體制。同時,資本家在勞動的管理上也由過去把工人看作是“會說話的機器”,逐步轉變為把他們看作是“經濟人”、“社會人”;由單純依靠強制力、規章制度和紀律條文進行管理,逐步轉變為強調激勵手段,在管理中滲透情感和精神等因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勞動人民的生存環境。 二是對經濟實行政府干預和巨觀調控。資本主義國家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開始重視經濟計畫的作用,加強國家干預,加大巨觀調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市場經濟的波動性、盲目性和破壞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最典型的是,20世紀40年代以復興經濟為目的的復興計畫,50年代從巨觀上調節有效需求的短期計畫,60年代綜合性的長期發展計畫,70年代針對“滯脹”制定的穩定計畫,都對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也使資本主義變得不是完全“無計畫”、“無政府”。 三是加強了對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扶持。從20世紀初開始,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並不斷克服科技進步的體制性障礙。西方國家對科技開發投入不斷增加,促進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和套用,從而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西方主要已開發國家比較充分地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機遇,使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於資本主義財富創造。這樣,在不改變財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資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勞動者收入的絕對量。 千變萬化不離其宗 當代資本主義所進行的調節和改良,從根本上講,都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日益社會化之間的固有矛盾。 首先要看到,資本主義私有制沒有根本改變。有人說,隨著股份制的發展,擁有股票的人越來越多,總有一天西方已開發國家會發展成為“人人都是資本家”的社會。其實,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絕大多數股票還是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或資本財團手中,大多數股民只是持有很少股票的小股東。在股份制的實際運行中,只有大股東才真正具有參與企業管理和重大決策的權力。所以,實行股份制的結果仍然是使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貧富兩極分化繼續存在和擴大。在1979年,美國最富的20%的人的收入,比最窮的20%的人高出3.5倍;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這個差距已經擴大到9倍。在英國,最富的20%的人所占有的財富,是最窮的20%的人的10倍。 第三,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沒有變。以美國為例,二戰以後歷屆總統、副總統及其政府、國會重要成員的背後無不存在壟斷財團的支持,而且有些人本身就是巨富家族的成員。窮人想當上總統,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第四,資產階級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儘管現今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呈現多元狀態,但資產階級的思想、價值觀和政治信條,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資本主義國家還嚴重存在著道德淪喪、精神頹廢、拜金主義盛行、享樂主義泛濫、暴力色情文化滋長等腐朽沒落的文化現象。 第五,西方已開發國家利用科技、軍事和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操縱有關經濟組織,搶占市場,轉嫁危機,掠奪和廉價地利用開發中國家的資源。西方國家以低價進口開發中國家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以高價向開發中國家出口工業製成品。這一低一高,決定了利潤的流向。廣大開發中國家在享受資金、技術等有限利益的同時,成為它們的廉價資源供應地、獲取高額利潤的投資對象和推銷剩餘產品的市場。 歷史規律不可改變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並沒有變。它們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不平衡和不適應的自我調節,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許的範圍內來進行,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無法克服。 當今世界190多個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都在搞資本主義或宣稱在搞資本主義。在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真正稱得上是已開發國家的只有二三十個,而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的49個國家基本上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對於這些窮國、弱國來說,資本主義連表面和暫時的繁榮都沒有帶給他們。相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使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與窮國、弱國之間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江澤民同志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指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至今仍舉步維艱,南北發展差距和貧富懸殊愈來愈大。一邊是北方已開發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南方開發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並沒有使世界各國都普遍受益,世界發展中的不平衡更趨嚴重。”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現在少數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發達,恰恰是建立在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不發達的基礎之上的。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同時,馬克思也明確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從發展趨勢看,資本主義無疑將作出進一步的調節和干預來緩解矛盾和危機。但只要這種調節和干預還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內進行,那么,它的作用就必定是有限的。在另一方面,只要資本主義制度還沒有發揮完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社會主義就還得和資本主義在同一個地球上並存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