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心理)衛生工作實施計畫方案

體:積極主動地開展公益性、民眾性精神(心理)衛生知識和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倡導體質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識,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消除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積極開發和利用現代網路信息技術向大眾傳播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識,提供精神(心理)衛生服務信息。 10.科技部門:要積極組織和支持精神(心理)衛生醫務工作人員開展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防治的課題研究,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 11.紅十字會:協助政府對遭受突發災難以及貧困精神病病人實行人道主義救助,成立紅十字精神(心理)衛生干預諮詢志願者隊伍,並開展相應的輔導與諮詢工作。 12.各級工青婦組織和關工委:要積極配合教育、衛生等部門做好青少年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青少年在學習適應、人際交往、情緒控制以及自我發展等諸多方面做出探索。加大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和生活品質的工作力度。特別是基層共青團和少工會組織應積極開展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寓科學、教育、娛樂為一體,有益於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 13.各鄉鎮(街道):要掌握轄區內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情況,積極做好失學青少年精神病患者和心理障礙人員的就學工作和貧困青少年精神病人的幫扶工作。四、預警機制各部門要加強聯動,根據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現狀,建立青少年精神(衛生)危機事件預防和緊急干預機制,以減少和杜絕青少年精神(衛生)危機事件的發生。(一)建立家長(監護人)、社區和學校為主的青少年精神(衛生)危機事件預警機制家長(監護人)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狀況,採用合適的親職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身心環境;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要及時與學校溝通,進行有效疏導;一旦孩子出現精神異常現象,要及時送至相應的醫院,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做好安全陪護工作,以免發生危機事件。社區是青少年在校外活動期間以及失學青少年主要生活的環境,社區工作者要加強對本社區範圍內精神異常青少年的關心和幫扶工作,發動熱心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工作的志願者加入到社區青少年服務工作中來,建立幫扶聯繫制度,了解精神異常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情況,特別要加大對發病期青少年的安全跟蹤,發現情況及時救助,救助不及的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學校要建立面向在校學生的學校危機事件三級預警機制。一級:針對不同年齡的常規學生,開展實用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訓練。建立健全學校心理輔導機制,完善心理輔導室建設,加強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發展性心理輔導活動,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建立科學有效的自我心理認識體系和自助體系。二級:針對重點人群和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精神(心理)衛生行為干預。建立師生互助和班級同伴互助的心理互助體系,及時發現和化解一般人群中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測試、危機調查等手段掌握危機學生和潛在危機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建立危機檔案,對危機人群實行不間斷的跟蹤輔導。三級:針對精神(或心理)異常學生,要加強跟蹤和管理,要將其情況及時告知家長(監護人),要求並協助家長(監護人)做好轉介和治療。(二)建立各部門聯動的青少年精神(衛生)危機事件緊急干預機制。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徵和我市的基礎教育狀況,目前90%的青少年為在校學生。危機事件無論發生在家庭、學校還是其他公共場所,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都應該得到優先救助。一旦發生危機事件,家長(監護人)及各相關部門要啟動危機事件緊急干預機制,確保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家長(監護人):及時實施緊急救助,最大限度減少人身傷亡;主動配合有關部門,調查情況,查清原因;積極做好善後工作。學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