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三、在反思中促進思維品質的提高

思維品質是思維發生和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差異。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的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有獨創性;而有的學生思維速度很慢、思路狹窄、看問題片面簡單,這就是思維品質的差異。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需要培養,而培養思維品質的途徑就是通過相應的思維訓練。反思作為一種思維訓練的方式,對提高數學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和嚴謹性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過反思,能使學生思考問題符合邏輯、嚴密、準確;通過反思,可使學生對一個問題能從多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思考和選擇,學會一題多解來尋找最簡捷的解題方法;通過反思,還能使學生髮現自己和他人原有認知的錯誤和不足,及時轉向,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⒈比較異同

讓學生自己在比較中發現問題,並自己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最佳化,不僅使學生知道怎樣做,而且懂得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兩個提高。如我要求學生“運用已學過的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完成48×125,學生出現了三種解法:

⑴(50-2)×125=50×125-2×125=6250-250=6000;

⑵(40+8)×125=40×125+8×125=5000+1000=6000;

⑶ 6×8×125=6×(8×125)=6×1000=6000。

教師在選擇算法最佳化的時候,與學生進行了如下的對話:“從所得到的結果與解題過程中你發現什麼?”學生髮現給“48”拆數後再根據定律改寫算式,計算的每一步結果都能湊整,而且125與8湊千最方便。在呈現各種解法的時候,教師不急於下定論,讓學生自己去比較,自己去發現,學生經歷了一個對自己認知的再認知,最後恍然大悟,得出最佳解法。學生也在體驗、感悟和反思中掌握了其中的內在規律,理解也更加深刻。

⒉留有空白

知識的簡單積累並不能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的內化,要適當留下“空白”,讓學生反思。例《角的分類》教學中,學生經過學習交流得出了角的分類表,在這張表中兩邊都空著,在周角與平角之間也空著,空白之處讓人去體驗,去感悟,去揣摩,激起了學生深入的反思:比銳角還小的角有嗎?比周角大的角有嗎?比平角大而比周角小的角叫什麼角?更有學生通過反思發出感慨:我們所學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學無止境!

⒊集體反思

集體反思的結果可以強化個人的反思,突破知識的相對狹窄和有限,豐富思考方法,增強遷移能力。在一個分組測量並計算中隊旗的面積的數學活動中,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匯報得到了多種解決方案。接著,教師說:“比較一下我們剛才找到的求中隊旗面積的方法,你有什麼發現?”最後在活動的結尾設計了一個“點睛之筆”,提問:“下面請大家回顧一下剛才的活動過程,你有什麼體會?”在教師指導下的集體研討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反思,如不規則的圖形面積的計算就是運用“補”和“拆”的方法把它們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了反思,總結了自己的學習表現、合作中合理分工的優點、測量中方法的優劣、從同學中獲得解決新知識的方法等各方面的內容,顯示了良好的反思能力。

由此可見,反思不僅僅是對數學學習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重要的是它能帶動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性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學會數學思維的靈敏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反思其實是一把啟迪學生數學智慧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