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

可惜,諸葛亮在這裡弄錯主次,對荊州不予重視,關羽失荊州後,蜀漢從此不可能“順流而東”,而秦川方向則無法打通,只能坐困兩川之地。

當諸葛亮意識到這一點時已太遲了,他面臨決擇:是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後出師表》中,他說:“量臣之才,故知伐賊,才弱敵強也”。本身才幹如此,如不主動進取,則:“然不伐賊,王業也亡,惟坐而亡,孰與伐之?”這是因為“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如若要進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樣?自入主漢中以來,經彝陵之戰(火燒連營)後,幾年功夫,共有70餘名善於衝鋒陷陣的將領和一千多軍事骨幹死亡,這批軍事骨幹是經數十年積聚培養而來的,倘若再經數年,將再損失三分之二,已明顯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敵方進攻,所付出代價,與主動進攻是相等的。所謂:“則住與行,勞費正等”。這是諸葛亮個人見識,是比較客觀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軍事仗,其實是打後勤戰,曠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國家綜合實力戰。蜀國綜合國力如何呢?一組來自正史《三國志》的數字可說明:蜀亡時,“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軍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斤、石?),金銀各二千斤…”。可以說,庫存到了掃磚縫地步,這是一個國家的物資儲備!從數字中,還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養一個兵,每七戶要養一個官。(予按:今之為政者當鑒之!)這種情形,即使在諸葛亮初次北伐之際,(時已經彝陵之戰)情勢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別說要“北定中原,恢復漢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難的了。難怪諸葛亮又承認:“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國的情形是這樣,諸葛亮也認識到了,作為當時政治家和軍事家且懷有政治陰謀的司馬懿,當然非常了解周邊其他二國的情形。他故意誇大對方力量,危言聳聽,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國武裝力量之大權,以期一旦時機成熟,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奪取魏國政權。

司馬懿背後的魏國情況如何?以魏國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後,削平境內各路豪強,平定北方,勢力直達遼東半島。採取安定境內政策,屯田興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人口增殖,生產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雖掛名為漢朝宰相,實則牢牢掌握國家權力,事權歸一,並且以漢朝正統名義號令全國,體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漢立國稱為魏,七年後,曹丕死,子曹睿為魏王,司馬懿被任命為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驃騎大將軍。對於司馬懿這個政治野心家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良機!但司馬懿自身衡量,要奪取魏國政權時機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來一批忠實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豐滿;朝廷重臣對自己有諸多猜疑…。於是以退為進,上書曹睿,要到西涼屯兵,表面上是守雍、涼二州,實則擁重兵不放,扶植軍事爪牙,守候時機。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在這個時候,“空城計”也將發生在這一次戰役中。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700字
《三國演義》之《火燒連營》有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
讀後感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200字
有關高中生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
2024年高中生讀後感作文: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四大名著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高中暑假讀後感範文精選:《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
國中生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