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心得體會

一開始,我錯誤的將那么一大片地域都認為是郭鎮敬老院,當糾正錯誤時發現,敬老院只是那一大片地域的一個“大股東”。在敬老院的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登堂入室”進入了敬老院。敬老院的大概模樣可以形容為一個“四合院”:前面一棟樓是90年代修建的,後面一棟樓是前年改建的,兩邊的平房則保留了原有風貌。“四合院”中間是一個小園林,有一些園藝,園林中間是一條徑。地雖小但是布置的蠻精細,別有一番風味。在前面一棟樓下面有一個休息室,平常是老人們用來娛樂的場所。

第二印象-------精神家園

老人們對我們的到來感到很高興。不知是此時天公作美突然放晴還是怎么的,雲開霧散,在陽光下他們的笑容很令我自己心底很舒暢。大傢伙,你搬凳子,我攙老人的忙開拉、、、、、一聽有節目,一位80來歲的老奶奶借興致高歌一曲。頓時院子裡掌聲四溢,活躍的氣氛將剛出發前的那種心情抹的一乾二淨。誰說一定“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個綠色的園林似乎用她特有的生命力和我們的氣氛相結合,而且是那么的融洽。

第三印象------背後的人

在大傢伙與老人們行融入快樂的聊天時,我注意到旁邊有幾個身穿工作服的阿姨們。一種特異的想法使我向他們走去。我和一個姓周的阿姨了解一些關於敬老院的情況。最後我們開始逐步聊到周阿姨的家庭。因為我了解到敬老院的工作人員為確保老人們的生活質量,一年裡面沒有休息日。懷著好奇以及一種尊敬,我和周阿姨聊起了家常。通過聊天我得知,周阿姨的丈夫患有尿毒症,而家裡面的大小開支大部分和家務均由周阿姨負擔。然而從他丈夫患病至今,兩夫妻沒有鬧過一次口角。問及原因,她笑答也許是受工作氛圍的影響。我不由地為這種精神所折服,一個人經受了工作的艱辛,還要承受家庭的負擔。能夠將工作與家庭的關係調節如此順暢,我想這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深層次的認識和剖析。周阿姨的精神可佳,而她對生命的以及社會的認識更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也許有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經歷,在總結那些辛酸後,那份感受才是最寶貴的。正是這些工作人員最直接的照顧著這些老人們,我們在探望老人的同時,對這些默默奉獻的人,也要致以尊敬的目光.

最後,當我準備離開時,我再次環視這個敬老院,它似乎變成了社會的一個縮影,既是老人們精神的“四合院”在這裡他們可以享受到關愛,社會的大家庭的照顧。我們學生在這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語言的障礙,清除了年齡的界限,用一顆真誠的心在和老人們交流。

敬老院在另一方面說又是默默工作的一種體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種職業道德的形成.

也許有些感受自己無法用文字表達,但誰能懷疑自己沒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