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學習兩會心得體會論文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會公眾和市場的共同需求,也是各類主體通過分工與合作共同來維護的;財產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實現公共利益的唯一選擇,非公有產權在基本制度規範下同樣可以實現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無論在範圍上還是在參與主體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在這個意義上,政(學生無憂網整理)府轉型不僅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而且要處理好政府與社會、公有產權和非公有產權的關係。這就必然要求我們高度重視政府功能的科學定位問題。

政府功能的科學定位首先取決於政府轉型的方向。在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不同階段,我們先後提出過,政府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政府要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社會管理型政府轉變。這種情況表明,在政府轉型的方向上,社會存在廣泛的共識,並且這種共識在不斷深化。問題在於,如何將這種共識貫徹到政府功能定位之中。例如,政府直接控制企業究竟是以公共服務功能為主還是以“保值、增值”為主?政府的公共投資是以政府“經營”為主還是以政府監控下社會經營為主?公共服務是“政府提供什麼,社會就消費什麼”,還是應充分反映社會需求、接受社會評價與監督?等等。這些認識問題不解決,政府轉型就會停留在抽象的口號上,目前政府職能存在的“錯位”、“缺位”和“越位”的現象就難以消除。

理念之四: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與監督制度是政府轉型的關鍵

在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之間、政府部門之間基本不存在獨立的經濟利益,雖然黨政幹部並非沒有利益追求,但追求機制主要是取得“上級”對自己執行決策結果的認可。然而,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行政性分權和市場機製作用的擴大,不僅使政府及其部門之間具有了相對獨立利益,而且也使權力與市場“交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政府及其部門利用經濟資源的控制權為本地區、本部門謀利的動機日益增強,政府職能轉變由原來主要受傳統觀念制約逐步演變為主要受利益得失的制約。如果說計畫經濟時期地方和部門利益基本通過與“上級”討價還價方式實現,那么在走向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市場的控制或“干預”程度則直接決定“獲利”的程度。政府職能轉變意味著政府大幅度減少直接配置資源和控制市場運行的權力,同時也意味著不同層級政府及其部門原有利益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推進政府轉型的關鍵是要建立和不斷完善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機制。

建立和完善權力制約與監督機制,首先是要在權力運行中貫徹法治原則,即堅持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是防止政府濫用權力、維護公民基本權利和利益的基本要求。只有政府依法行政,政府權力才有可能被限制在合理範圍之內,實現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其次是堅持行政公開,“透明”行政,避免“暗箱”操作。第三是完善政府行政的橫向監督機制。橫向監督機制有利於克服政府層級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弊端,是公共權力運行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保障。因此,完善政府行政監督,不僅要加強權力機關、行政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等專門機關的職能監督,而且要形成包括民眾組織、新聞媒體以及公民個人監督在內的廣泛社會監督機制。第四是加強反壟斷機制的建設。轉型期的壟斷具有明顯的權力與市場相結合的特徵,同時又有與傳統社會主義相聯繫的國有經濟理念和所謂資源稀缺性、自然壟斷性等支撐“依據”,但實際上在壟斷集團的利益驅使下,往往演變為集團轉嫁經營成本和謀取超額利潤的工具。反壟斷的要害在於引入權利平等的競爭者,如果一定要堅持壟斷,就必須把壟斷部門置於公開的社會監督之下。(高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