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心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啟動的改革開放,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正如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要害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伴隨著快速發展和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本身也在不斷地給改革開放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課題。

改革開放是中國近30年快速發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開放30年,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對其評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準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標準。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30年改革開放很好地實現了它的預期目的:第一,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在1978年-XX年之間,中國gdp總量年均增長9.7%,XX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開放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在1978年-XX年之間,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45%,XX年是1978年的34.2倍。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7.21%,

XX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匯儲備年均增長36.74%,XX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開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0年來,我國迅速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使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30.7%下降到XX年的2.3%。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2.5億,XX年減少到2148萬,貧困人口比原來減少了10多倍。197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8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數據,XX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4歲。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始終堅持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帶來了中國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其成就舉世公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通過改革開放,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由之路。

30年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發展的體制源泉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到布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為我國的發展創造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整個社會正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站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認為如下四條基本經驗很重要:

1、解放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本國發展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這是過去30年改革開放取得一切成績的根本原因。在這一主導思想下,我們從理論上破除了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不相兼容的教條,在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相結合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變革,使億萬人民成為財富創造的主體,變“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市場化改革近30年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極大地增強了經濟運行活力,促進了財富涌流。投資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巨觀調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長足進展,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2、著眼全局,堅持把農村改革發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國的發展,說到底是解決農村、農業的發展問題。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始終是我國發展的基本問題。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改革經歷了土地制度變革、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三個階段,有效地緩解了“三農”問題。這是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巨大歷史變遷中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原因。3、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堅持走對外開放之路。基於對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定,我國的對外開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難得機遇,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來發展壯大自己,成為開發中國家成功的典範。變封閉、半封閉的經濟體為全面開放的經濟體,既彌補了自身發展資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場緩解了就業的壓力,也有效地促進了國內改革的步伐。4、立足國情,堅持漸進式改革開放的路子。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與我們從基本國情出發,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開放的路子分不開,先從體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後深入進行存量改革,從而比較好地解決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係。

發展中的問題始終與制度不完善相聯繫

我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也是一個改革中的大國。進入新階段,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矛盾和問題也比較突出,比如資源環境問題、民生問題、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等,這些問題反映了現有的各項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1、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同市場機制不完善相聯繫的。近幾年,資源環境問題相當突出,反映了我們在資源要素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滯後。資源要素價格長期不能夠反映稀缺程度,助長了浪費性使用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增加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