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心得

2、民生問題是同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滯後相聯繫的。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老百姓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凸顯,主要在於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務體制。目前計畫經濟時代的公共服務體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務體制仍在重構當中。

3、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既反映了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體制的缺陷。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秩序,只有規範的產權制度安排,才能產生規範的初次分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於行政治理體制改革的滯後,政府職能轉變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機制還未形成。

4、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關制度建設的滯後。比如隨著全方位融入全球化進程,我們的匯率制度和外貿體制改革滯後的問題開始逐步暴露出來。人們擔心的經濟安全問題,主要在於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整套與全面對外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範機制。那種把發展進程中的許多問題歸咎於改革開放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脫離了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十七大報告有力地指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推進全面改革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並對新階段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新階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推進全面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推進全面改革,以下五個方面相當重要:

1、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我國人口到2024年將達到14.5億左右。按照十七大修正的目標,要在2024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XX年翻兩番,使14.5億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意味著要運用同樣、或者更少的資源來生產比過去多得多的產品。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加快推進國內資源要素領域的市場化,大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此同時,加快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這既是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形成規範收入分配體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2、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農村改革經歷了三大步,第一步,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通過全面免除農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目前正處於第三步,需要推進以改革農村上層建築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儘快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保障。

3、按照提高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對外開放。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已使我國同世界的生產和消費緊密融合,我國的發展已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目前,我國對外經濟部門的就業已超過1億人,我國已開始大量使用國際資源來發展自己,我們的許多產品直接依靠於國際市場。只有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種機遇發展自己,切實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4、按照社會和諧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與改革之初相比,我國的社會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社會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會利益整合和協調機制,社會治理方式還相當落後,不少方面仍保留著計畫經濟時代的色彩。建設和諧社會,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5、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十七大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民**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行政治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環節。當前要加快政府轉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制定改革總體方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使各項制度逐步完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