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風建設心得體會

我就學習胡總書記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談點個人體會,不妥之處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全面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是我們黨按照實事求是的科學求實精神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黨一貫重視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十二屆二中全會、十三屆六中全會、十四屆四中全會、十五屆六中全會、十六屆四中全會,都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專門對黨的作風建設作出部署。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提出了明確要求。

但是,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執政環境、歷史任務、黨員幹部隊伍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我國進入改革與發展新階段的時候,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黨的作風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領導幹部身上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作風問題,清醒地意識到切實抓好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是一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緊迫而艱巨的戰略任務。要求領導幹部始終保持振奮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風,始終堅持黨的根本宗旨,不僅是我們黨在執政情況下必須面對的考驗,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全面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事關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必須靠科學求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作風來貫徹落實。這就要求我們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把積極進取精神和科學求實態度很好地結合起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辦實事、求實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改革發展中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得出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善於分析錯綜複雜的新情況,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提高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關係的能力,既要堅持從民眾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和條件最成熟的問題抓起,又要著眼於事業長遠發展,建立健全促進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三、全面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事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事業的興衰成敗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果領導幹部作風不正、作風不實,不但難以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領頭人,反而會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民眾中的形象,影響黨群、幹群關係,甚至激化社會矛盾。如果各級領導幹部不能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勢必影響和諧的幹群關係,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

四、全面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事關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

各級領導幹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骨幹力量,能不能保持振奮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風,意氣風發地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人民民眾去工作和奮鬥,關係著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黨風政風民風,反映著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對黨的事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領導幹部的作風又是與領導幹部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密切相關的,作風好壞既是檢驗領導幹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試金石,也是體現一個政黨是否先進的顯著標誌。

領導幹部只有做到“慎微”,也就是防微杜漸,堅決抵制腐朽沒落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蝕,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只有做到“慎行”,也就是克己慎行,不沉溺於燈紅酒綠,流連於聲色犬馬,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做到“慎交”,也就是擇善而交,和人民民眾交朋友、同基層幹部交朋友、同先進模範交朋友、同專家學者交朋友,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做到“慎獨”,也就是台上台下一個樣,工作時間和業餘時間一個樣,有監督和沒監督一個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作風建設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外在表現,所以,黨的作風建設是關係我們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這次紀律教育月通過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使我更好地體會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並獲得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思路。

首先,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

黨的作風建設加強了,黨風端正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得到全面貫徹。而全黨實踐三個代表的自覺行動,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隨著中國加入wto,市場5+1格局形成,國內中國移動、網通、聯通、鐵通、衛星都是電信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它們都以新的稱謂、嶄新的企業品牌、全新的企業理念、獨特新穎的企業標識展現在社會公眾面前,發揮著各自的優勢,搶占電信市場。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以及社會廣大民眾對服務的渴求,我們每個電信員工都深刻體會到:我們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破除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等不良思想作風,真正樹立客戶至上,服務至上,信譽至上的服務理念,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