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難點及對策思考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重要決策。大學生到農村去,不僅是實現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齊進步、與農村同發展的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回響黨的號召、時代的呼喚和農民的期盼的需要。近日,xx在大學生“村官”的來信上作出重要批示,xx同志在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努力使他們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流得動”,確實體現了黨中央著眼於加強“三農”工作,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把大學生“村官”工作作為幹部隊伍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進一步抓實抓細抓好的決心。如何使大學生“村官”真正能夠在新農村建設的舞台上激情奉獻,農村黨組織應積極做好政策引導、幫帶教導、發展指導和管理督導工作。

一、深遠意義

(一)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新的力量

農村基層是我黨執政的基石和各級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如果我們黨的政權在農村基層得不到鞏固,那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大學生“村官”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發展的熱情和積極的進取心,他們以村黨組織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工作,為農村基層幹部增添了新鮮血液。讓大學生“村官”在黨內重大活動、推進黨內民主等黨的建設各個方面發揮作用,既讓他們在了解農村、熟悉農村中儘快成長起來,又讓他們在積累基層工作經驗、增長工作才幹中為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做出貢獻。

(二)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注入活力

大學生“村官”到了農村基層以後,大部分能利用所學知識和專業特長,積極為發展農業、致富農民、建設新農村作出應有的貢獻。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有的利用計算機知識,負責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陣地,推進了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有的結合所學專業,在種植、養殖、果蔬栽培等方面加強探索和實踐,帶領村民致富;有的依託黨員服務中心、“老娘舅”工作室等為村民提供法律、心理等各類諮詢和服務;也有的運用所學知識,參與村裡的一些規劃、管理和建設等,為農村帶去了新觀念、新知識。因此,大學生“村官”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為改善基層幹部隊伍結構創設平台

多年來,我們已習慣於從校門到機關門再到機關門的幹部培養、選拔模式,“空降”幹部帶來的弊端就是缺乏對基層的了解,缺乏對農村農民的感情,甚至出現了“怕民眾、怕集訪、怕突發事件”的“三怕”幹部,癥結就是許多年輕幹部缺少在基層鍛鍊的經歷,不了解農村現狀,與基層民眾沒有共同的話語體系。選聘優秀大學生任“村官”,讓大學生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舞台上施展才華,“經風雨、長見識、增才幹”,更有利於大學生在農村基層豐富閱歷、磨鍊意志、提高能力、全面發展,為整個幹部隊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養儲備力量。經過鍛鍊,從中選拔出一些表現突出者充實村、鎮幹部隊伍,為大學生儘快成長成才創設了平台。

二、存在的難點及分析

(一)從選聘質量來看,嚴把“入口關”還不夠

選聘大學生任“村官”,比較偏重於大學生的外在表現,如畢業院校、所學專業、表達能力等,而往往忽視選聘對象的內在素質和應聘的真正動機,有相當一部分不願長期紮根農村,而是將其作為報考公務員、研究生等的過渡。在松江區選聘的13名大學生“村官”中,有一部分人平時不願花更多的精力去鑽研業務、去與村民民眾打成一片,而是忙於各種資格考試的複習和報考公務員、研究生的準備。所以,嚴把“入口關”非常重要,尤其要考察大學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樹立遠大理想為農村建設事業奉獻青春的堅定性和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純潔性。

(二)從大學生的適應性來看,在農村發揮作用還不夠明顯

首先是語言不適應。松江區這次選聘的13名大學生“村官”中,有7人是外省籍的,他們在村工作半年來,依然存在與村民民眾溝通說不上、聽不懂的情況,在走訪、座談中,大學生“村官”也坦陳語言是近期內最大的障礙。其次是需求不適應。村黨組織和村民民眾最需要的是專業上能與“三農”對口、綜合素質較高、踏踏實實、願意長久在農村發展的優秀大學生。但同時又擔心他們在農村工作不適應,不能做到長期紮根,對村里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儲備幹部的培養等都帶來不利影響,這對矛盾客觀上也影響了大學生“村官”作用的發揮。

(三)從政策待遇來看,還難以體現因地制宜

與松江浦南地區的村幹部待遇相比,目前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已高於村“兩委”副職幹部,更高於鎮自主招錄的大學生村幹部,這樣的政策設定帶來兩個後果:一是對現職村幹部的積極性是一種打擊;二是選聘大學生“村官”三年服務期滿後,如果留在村里繼續工作其經濟待遇勢必會有較大的減少,對他們的積極性也是一種影響。因此,在制定待遇政策等方面,要給基層一些自主權,以體現因地制宜,調動各方積極性,才有利於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幾點思考

(一)抓好政策引導,讓大學生“村官”安心紮根農村

“人往高處走”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但是在政策上可以作一些引導,讓大學生“村官”感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舞台上創造自己的事業,在農村大舞台上建功立業、成長成才是真正的“高處”。要鼓勵大學生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要加大扶持創業的力度,在經濟上可以適當補貼,在信息技術、資金扶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感到在農村天地大有作為。在待遇措施上要因地制宜,暖人心才能留人心。在生活上要悉心關懷,妥善安排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及時足額發放大學生“村官”的各類福利待遇,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同時,要確保待遇政策的公開、公平和公正,考慮平衡性,不能顧此失彼,避免人為的矛盾;要考慮激勵與約束相結合,中組部和上級黨組織明確規定的政策不搞重複的疊加,關鍵是要把現有政策用好,通過制定一些評價機制來規範,防止出現不公正的評價而影響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積極性,符合實際的政策和客觀公正的評價是讓大學生“村官”安心紮根農村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