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講座觀後感800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繫著的領域,它們代表著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著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今天小編整理了人文科技講座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文科技講座觀後感篇一

從剛進入大學到而今大學四年生活即將結束。此間聽了很多場的講座,現在就聽過的人文與科技講座談談自己心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繫著的領域,它們代表著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著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主體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種精神以想像為其主要特點。它並不是要真實的反映現實,而是在脫離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意識活動。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主張每個人都應當是有個性的,在此意義上常常發展為個人主義。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反對統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恆價值的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狀況、不計較當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質利益得失而為信仰、目標或價值而獻身的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點。科學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是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而科學最嚴格地體現了這一點。科學必須成體系,必須具有嚴格的邏輯自恰性,必須精確等等,這些都是理性特徵的體現。

在進行高等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學生科學觀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裡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專業人士樂於重複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像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有些中國學生去美國後,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裡的同齡人多,就因為教科書灌輸式的學習模式。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遊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像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要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著手,課程設定應當適當社會需求;上課應當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著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遊戲、實踐的園地。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於特定的哲學、信念,並依託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於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人文科技講座觀後感篇二

作為白雲校區的第一屆學生,遙想初來乍到時白雲校區只有荒涼的幾座建築,荒涼偏僻的背後是剛踏入校園求知若渴的激情和奮發向上的動力。偌大的白雲校區,野草叢生的背後是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匱乏,連圖書館都沒有的我們渴望知識的洗禮和薰陶,在沒有網沒有書的日子裡,我們只能通過閱讀教材認真聽課中度過,憧憬著的豐富多彩校園生活太遙遠。在學習道路上茫然的我們在白雲恍如隔絕塵世,內心安然沉靜的背後是空殼的靈魂。

20XX年11月,當學術講座走進白雲時,無數12級學子和我一樣拿起宿舍的椅子前往還沒有裝修好的飯堂三樓聽講座,猶記當初為了搶到好位置,講座開始前的兩個小時就去排隊,還帶本小本子認真地做筆記,沒有地方坐的同學還席地而坐,只為汲取知識。演講的老師在上面講著,同學們在下面聽著,下午的陽光曬進食堂里,照在同學們後背,食堂里響起的是老師演講的聲音和底下同學們刷刷做筆記的聲音。一雙雙盯著演講者的眼睛裡閃爍著求知的滿足,老師也講得起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拉長到了兩個小時,汗水已經濕透了他的襯衫。一場知識的盛宴下來大家意猶未盡,這讓我想起了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儘管搬到了窮山惡水的雲南,無所的學生和老師們都能飽含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術嚴謹的治學態度。成長中的白雲有其艱苦期,縱使荒涼落寞,不變的是求知向上的精神品質,而人文科技講座正如一汪清泉送來了一抹甘甜,是精神傳續的紐帶,帶給一個新生求學道路上的希望,豐富了我們學識的同時也讓白雲校區愈發有人文氣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xx年周衛忠院長的講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周衛忠老師,是我院院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後在西南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西方文學、文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重點研究俄羅斯文學和文論,近年來側重巴赫金詩學研究。先後開設過《外國文學》、《西方文論》、《西方文化概論》、《俄羅斯文學專題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巴赫金詩學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在西方文學、西方詩學、西方哲學和文化的研究中有一定成就,尤其在巴赫金詩學研究領域較有造詣。周老師生動地探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小說當中展現出的哲學思想,引發了我的深思,也因此我開始喜歡上俄羅斯文學和哲學,開啟了我對哲學的認識和思考。儘管不是文院學生,但可以說聽過周老師的講座後,我開始大量閱讀有關俄羅斯文學的書,對俄羅斯民族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說看小說成為了除了專業課之外的第二興趣。看文學作品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思考,也讓我浮躁的心沉澱下來。

學術講座在白雲已經走過了四個年頭,四年里經歷過10次講座,雖然講座的質量不一,涉及到學科範圍也很寬廣,也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有金融的,有科技類的,有人文類的,講座的地方也有飯堂到了禮堂課室,越來越正規越來越正式的同時也見證了白雲校區的成長。在如今這個注重物質的時代,開設講座在大學變得難能可貴,學術講座的背後是大學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的體現。學術講座的舉辦離不開老師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大學生求知精神的延續,是大學自由思潮的交融碰撞。四年的學術講座對於一個行將畢業的學生來說是不捨的,走出社會也就沒能聽到這么多元化的聲音,那顆逐漸浮躁的心也沒法再回歸這片學習至上的的淨土,心中不免嘆息遺憾。在這個社團占據半邊天的學校,校園生活沉浸在娛樂和交際的社團活動中,學術講座的無疑是一份令人安心的淨土,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講座質量提高的同時,一些同學抱著為了學分而刷印章的目的去聽講座,講座的秩序混亂等情況,還有就是一些高質量的講座卻一票難求的境地,蓋章的雞肋要求還不如學生的自發興趣來得實在。學校的講座制度成為被學分至上逐漸污染的境地,個別聽講座同學態度散漫,講座設定無提問環節、缺乏學生交流都難免讓人為一個高質量講座感到遺憾。

四年講座獲益匪淺,但願講座越辦越好,不要為了蓋章而蓋章,不要讓學分制污染了這塊福地,也讓學生能在四年的講座時光里且聽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