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的故事】鑑定人史寶光披露雷鋒犧牲前後

搞清楚基本事實後,據此分析研究認為:這次傷亡事件,既不是喬安山有意所為和駕駛員的責任;又不是雷鋒同志指揮的失誤,而是一次偶然、意外的傷害肇事。因此經過這一下午的工作,史寶光以上級保衛部門代表的身份,提出事故的初步性意見,即“以身殉職、意外事故”。

當晚,史寶光向從工地趕回營房的團政委韓萬金做了匯報,並同連隊指導員高士祥共同研究,由其出面,找喬安山談話,為他卸下思想包袱。

同時,史、張還到醫院看了看雷鋒的遺容。那時雷鋒躺在醫院病床上,臉上乾乾淨淨的,僅在臉上包裹著紗布,仿佛僅是受了點輕傷而在安睡。張峻當時還為雷鋒的儀容拍攝了幾張照片。戰士們給雷鋒戴上了軍帽,換上一套新軍裝,把遺體運回連隊,並擺放在一間活動室。為防止天熱遺體變壞,史寶光還特地買來4塊大冰磚鎮在雷鋒遺體身下。

史寶光向瀋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打了正式報告,關於雷鋒同志的犧牲經過、性質和處理意見。這個報告很快就得到了各級組織認定和同意。後來在軍內外發布訃告和通訊報導等,均以此結論為準。

史寶光解釋說,為什麼說是“以身殉職”呢?因為雷鋒是在工作崗位上犧牲的,他作為班長在指揮本班戰士喬安山倒車時犧牲的。為什麼說是“意外事故”呢?一般人談到雷鋒犧牲原因時,常說是汽車撞的,其實不準確。事實上不是汽車直接撞的,而是汽車撞倒木方,木方打到雷鋒頭上。木方也不是順向打到頭上的,而是在鐵絲的拉力作用下打到的。這個過程有三個環節,這兩個人是意想不到的,當然是意外事故。這是比較客觀、準確、得當的。說明雷鋒不是無謂犧牲,也不是責任事故,既不影響雷鋒形象,也不認為喬安山有直接責任。

不過即使如此,在眾所周知的喬安山打破沉默之前的那段政治時空下,雷鋒之死的具體原因仍沒有人能夠全盤托出。

雷鋒葬禮盛況空前 人民民眾夾道送行

雷鋒的遺體被冰鎮了一宿後,8月16日開始入棺。史寶光這時已是治喪籌備會人員。他至今仍對盛入雷鋒的棺柩印象深刻。他說,那是撫順地方的一名機關幹部捐贈的。他原本是為家中老人準備的,當聽說雷鋒不幸犧牲後當即送來。那棺柩的原料是黃花松,又大又沉,四條漢子根本抬不動。“棺壁大概就這么厚!”史老用手比量了一下,記者揣測,大約十三四厘米的樣子。他說,以至於1964年對雷鋒進行遷葬時,那棺柩沒有一點腐爛,那都是後話了。

入棺時,史寶光親自抱著雷鋒的頭,和班裡的戰士、連里幹部一起把雷鋒裹在潔白的布中,平穩放進棺木里,讓他安息。曾經朝夕相處,多次得到雷鋒幫助的戰士們持槍為他守了一夜。

8月17日,在望花區機關小禮堂,為一位普通戰士舉行了不同尋常的追悼會。會場布置得莊嚴肅穆,周圍擺放二十多個大花圈,雷鋒的靈柩擺在前台中央,上方是張峻親寫的追悼大會橫標。機關、部隊的代表約有2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

會後,由軍用機車開道,地方派出的業餘銅管樂隊奏起哀樂。悲痛氣氛籠罩下,大小20餘輛軍車載著花圈和部隊官兵,為他們的好戰友雷鋒送葬,將他送到老虎台礦區的南山墓地。

史寶光說,此舉在當時,對於一位戰士之死,是盛況空前、前所未見的。沿途民眾不禁好奇地問,部隊送的是何人呀?一聽到是雷鋒後,都不約而同地加入到送行隊伍中,更多的人站到馬路兩旁,默默地哀悼和思念著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