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畫

本冊教材的編排,注意訓練的整合性和訓練的循序漸進,全冊課文分為8組,每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

1.導讀。安排在每組課文之前。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簡要說明本組教材的組成,提示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使師生在教學之前對整組教材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2.課例。包括課文、預習或閱讀提示以及思考·練習。

每組有3—4篇課文,這幾篇課文在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聯繫。

“精讀課文”前有“預習” 提示。本冊的預習要求在四年級的基礎上略有提高。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查閱有關資料等。課文後有“思考·練習”。一般每課安排3—4題,有些課文後安排了選做題,用“△” 標明,供學生選做。增設選做題,體現了教材的彈性和課內外結合。

略讀課文前有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從激發閱讀興趣入手,一般提出一兩個思考題,側重引導學生理解主要內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文章擴展開去。

3.讀寫例話。在第二、六組的課文後安排了“讀寫例話”,分別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兩則例話,體現了本冊讀寫訓練的重點。安排訓練項目的兩組,要圍繞訓練項目進行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沒有安排重點訓練的組,要注意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讀寫基本功,使教學前後銜接,環環相扣。

4.積累·運用。每組課文之後有“積累·運用”。由原教材中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體現了教學觀念的變化。“積累·運用” 不再安排字、詞、句的單項訓練,注重在整合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綜合素養。“積累·運用”一般包括“讀讀背背”“閱讀”“口語交際”“習作” 與“實踐活動”。“讀讀背背”,側重引導學生在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閱讀”通過閱讀成語故事或其他短文,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增加文化底蘊,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口語交際”,在交流互動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習作”,安排了記實作文、想像作文和套用文的練習。在第一個“積累·運用” 中安排了“迎國慶,辦小報”,第八個“積累·運用” 中安排了“蒐集春聯,書寫春聯”,這兩次“實踐活動”,拓寬了語文教育的渠道,使語文教學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由“導讀” 到“積累·運用”,體現了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由上一組教材到下一組教材,體現了循環往復、逐步提高的訓練過程。

本冊教材識字量為235個,其中要求會認會寫的145個,只要求認識,不要求會寫的90個。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只在精讀課文中安排,在課後的方格和書後的生字表中標明。要求會認的字分別安排在部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並在課後的橫線條中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均隨課文注音。生字用圓括弧,多音字用方括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陶冶愛美的情趣,教材編繪了多幅插畫。這些插畫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教學目的要求

1.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等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愛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