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第一學期教導處工作總結

全面、生動、和諧發展。1.興趣活動制度化。學校將具有專業技能的教師輔導各個專業興趣活動小組,其餘教師分配至各班負責興趣活動,組織“舞蹈”、“籃球”、“電子技師”、“七巧板”、“航模”等10多個專業興趣小組,各班還開展近10項文體活動。我校還專門成立督導檢查小組,對各班、各興趣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巡視和記載,及時了解情況並反饋。教導處通過《興趣活動輔導記載》和活動檢查發現:教師均能做到按時按活動表有序開展活動,每次活動教師做到“四個有”——有內容、有備課、有指導、有總結;通過發放學生、家長無記名調查問卷了解到:我校開展的興趣活動滿意度很高,家長很支持活動的開展。興趣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2.評價方式多樣化。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我們採用了面試、筆試、結合平時的課堂表現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科素質的多維評價。教導處統籌安排各年級各學科相關教師出好一份“素質多維評價表”和語、數、英學科面試卷。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多一點,爭取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3.隨班就讀科學化。我們都知道受接納和被尊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基本情感體驗,弱智兒童和正常孩子一樣,他們也需要有參加兒童群體生活的機會,需要被同伴們理解、幫助、尊重。我校現有隨班就讀學生1名,占全校學生數的 0.12%。教師能引導隨班生和普通生結成“助學夥伴” 一起參加各種活動。近年來,我們完善隨班生的檔案及相關信息材料,加強日常管理,進行個案跟蹤,對弱智兒重全面、系統地評估鑑定,如實地記載入特殊兒童受教育檔案。四、加強家校聯繫,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有序組織各類活動,下發《告家長書》邀請家長,家長出席情況有記載,聽課紀律有要求,上課聽講有記錄,下課之後有評價,真正讓活動出效果,在家校互動中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實際操作等方面達成共識,形成教育的合力。 1.實在的“校園開放日活動”。9月7日下午,學校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濮艷青、高建花和丁明華老師將向學生家長、同行教師展示教學風采,展示“為學生的發展”而做出的努力;朱慧、司馬芸和丁明華老師就班級管理、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專題講座,指導和幫助家長更好地開展親職教育。2.民主的“全校學生家長會”。11月10日,期中考試剛過,我校召開“全校學生家長會”。家長們集中教室聽顧校長的電視講話《培養良好習慣》,在全面了解學校工作的同時,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一些做法。每個班級的語、數、英老師還就自己所教學科現階段情況作說明,並提出合理性要求,老師、家長們互動交流,以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全校19個班級的家長出勤率均超過95%。從回收到的家長填寫的評價表中,我們感受到家長們對學校教育的熱情和支持,更加堅定了推動學校教育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五、提供展示平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舉辦不同層次的比賽和研討活動,為教師鋪設交流展示的平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快速成長。1.進步的“亮相課”。 第3周,我校舉辦全輔導區“亮相課”評比活動,組織參加“一二三工程”考核的9位老師依次亮相,由校長室和教導處成員擔任評審,對全輔導區參加考核的位教師進行打分評比,給他們成長增添動力。比賽結果如下:***老師獲得一等獎,***、***老師獲得二等獎,***、***、***老師獲得三等獎。2.開放的“研討課”。11月21日,我校舉行 “校際結對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由張家港和我校顧金芬、王穎倩、王沁四位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生動的課堂。課後,各學科的老師分組展開研討,為教師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了教師教學研究和創新的能力。另外,學校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亮相機會。我們請來蘇州市教研室的兩位教研員來校參與我校的學科研討活動,朱慧與朱振超兩位年輕老師在校內上研討課,與專家近距離的接觸,教學思想不斷碰撞,上課老師得到全面指導,其他老師也受益匪淺,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3.精彩的“評比課”。 11月13日,玉山一片“百節優秀課”語文評優課在我校舉行,玉山一片7所學校參加了評比,我校***老師在本次比賽中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出線。11月19日,我校承辦**市“百節優秀課”音樂評優課,來自全市五所學校的音樂老師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