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兩會”引發的幾點思考

2011年召開的兩會正逢“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因而今年兩會不僅聚焦了國內民眾的目光,也備受海內外媒體以及海外華人的高度關注。在此,我淺談我對兩會的幾點思考。

一、收入分配問題

人們常常將經濟活動比喻成做蛋糕,蛋糕要做大做好;將政治活動比作分蛋糕,要體現公平正義。國家有效實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是稅收。在各種稅收之中,廣受廣大民眾關注、與民眾休戚相關的莫過於個人所得稅了。有不少網友認為應該將個人所得稅的徵收起點由現行的3000元改為5000元。我個人贊同這種看法。中國貧富差距日趨擴大,窮人和富人越來越多,中產階級卻越來越少。這是極不利於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期發展的。我認為,一個良好的社會在經濟分層上的理想類型應該是“紡錘型”,即位於兩頭的窮人和富人相對來講較少,而中間的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主幹力量。我們的國家應當著力於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把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在收入再分配上向中小階級傾斜。

然而決策部門似乎不太了解中國富人的經濟狀況。對於富人來講,個人所得稅的繳納並不足以影響他們原本優越的生活;而對於中小階級來講,從為數不多的月工資(大多在3000—5000院之間)之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稅收上繳,這確實制約著其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會使他們縮減在自身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這在無形之中使得個人所得稅打壓了中產階級,與個人所得稅的設立初衷背道而馳了。

二、教育問題

近年來,素質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和提倡。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談談關於大學教育的有關問題。在國際院校排名中,國內名校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不僅難以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相抗衡,也不得不屈居於香港、台灣名校之後。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建設一流的大學?一流大學應該具備哪些特徵呢?

國內目前有這樣一種趨勢,即各大學紛紛廣設分校、開辦附屬的大專院校、建立豪華教學樓以及學校標誌建築等。我不禁疑問:難道氣勢龐大的學校就是一流的嗎?在我看來,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優秀是看它手否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以及必要地硬體支撐,是看它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看它旨在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怎樣培養以及最終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是看它是否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到北大近期推出的對“重點學生”進行學業會商制度,包括學業困難、思想偏激等十類學生被納入會商範圍。北大自蔡元培擔任校長以來,素有思想開放、言論自由之美譽,為何如今卻這般呢?著實令人失望。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政府對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每年的教育支出也占總支出的很大比重。3月28日,上海紐約大學正式落戶於上海浦東新區。對這所與美國紐約大學有極大淵源的剛成立的學校,我暫且妄自評論,但願這所學校的成立對中國來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中國大學之新風。

三、就業問題

目前日趨流行一種看法,即“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大學生尚且難找工作,非大學生似乎面臨更大的窘境。就業形勢果真面臨著如此難以招架的撞擊么?我不管苟同。不可否認,目前仍有許多人為找工作發愁,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沒有足夠的崗位需求。春節前後的“用工荒”也對此進行辯解。許多崗位無人應聘,或者沒有適當的人選;血多人過分挑剔職業以至於遲遲不能就業。這都是工作難找的原因。對此,就業者個人應當一方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另一方面著力提高自身能力。此外,還可以自主創業,例如市場上就出現了“水果造型師”這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職業,這不但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給社會創造了新的經濟成長點。當然,政府和社會也應當建立市場信息交易平台、就業指導中心等,促進就業信息的流通,更好地剷除就業障礙。

“兩會”是展現中國風采的一個視窗,也是國內政治生活的總指標。但願以後歷屆兩會都能務實進取,切實解決民眾的實際問題,為人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