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兩會心得體會:收入分配問題

收入分配問題是這幾年社會廣泛關注的老問題,在今年兩會前夕,在一項兩會十大熱點問題的網上調查中,收入分配問題高居第二位。回顧近年的兩會調查,收入分配的關注度一直位居前五位,2011年個人收入排在第四位,與收入分配相關的貧富差距排在第五位。可以說,關於收入分配問題的關注度呈現出年年上升的趨勢。

錢袋子問題,是經濟的問題,更是民生的問題。最近這一項針對北上廣三座城市居民的收入現狀調查就顯示了,第一收入群體的收入上升比例不足30%,而高收入群體中這一比例則接近60%,居民財富的積累呈現出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分化趨勢,這一效益也被西方經濟學稱為“馬太效應”。我國政府對於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工作,已經開展了不短的時間,為什麼居民的收入增長仍然呈現出“馬太效應”的端倪呢?

我想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因為此前的很多年,從美國到中國,貨幣發行量都太大,在這樣的一個資本時代,通常越有資金的人,通過一些虛擬的經濟可以得到更大的收入。而你從事實體經濟,尤其是一般的工作者,在企業裡面收入相對增長是非常慢的,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多貨幣的環境下,總體來說不利於實體企業裡面工人薪酬的增長,也因此擴大了收入差距。

第二個原因是城鄉之間、各個行業之間,在行業內部不同的就業群體之間,他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得越來越大。比如說金融行業跟一般的製造企業之間,或者是在石油行業領域裡,沒有正式編制的工人跟那些有編制的,然後是比較輕鬆的管理人員之間,收入差距會非常大,這就牽扯到收入不公平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原因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要快於居民的增長,也會導致這方面的結果。

還有一個觀點,是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的董事長宗慶後提出的,認為我國當前整體的稅費水平過高,稅種過多,企業不堪重負,同時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了目前企業員工的收入難以提高。

我們國家的稅務部門計算方法可能跟一些其他的研究機構不太一樣,但是總體而言,稅費水平是比較高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兩個辦法來取決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說結構性減稅,所謂結構性減稅,就是給實體企業,比如說那些小微企業進行一個稅費的清理,給他們減稅。

還有一個是對於中低收入階層進行減稅,來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購買力。這兩個方面是結構性減稅的重點。

給企業減稅,從經濟上來說,有一個比較直接的效益。由於經濟學理論認為,減稅之後會使經濟上升,企業盈利水準提高,並可以僱傭更多的工人,而且可以支付給工人更多的工資,這樣就通過經濟的發展,來解決就業不足和分配不公平的問題,這是一種比較主流的理念。從這方面來說,由於我們大部分的就業都是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來解決的,所以是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就業問題,也可以通過就業來解決收入不公平的問題。

另一方面的減稅是直截了當的,其實是二次分配方面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財產性收入,擁有十套房子,你在市場上賣掉八套之後,你事實上可以獲得非常大的財產性收入。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徵收資本利得稅。比如你擁有一些原始股,甚至沒有花成本就在證券市場獲得了幾千萬的收入,對於這部分是不是應該有一個稅收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