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了從##捎來的《黑木耳產業發展研究》一書。通閱全篇,品其精粹,如清風入腦,賞味不盡。欣喜之餘,深感該書無愧是勤思敏行的結晶、富民興業的指南,值得向大家一薦。 在品評書稿前,先說說編者——##縣委書記##同志。他眼界寬遠,底蘊豐厚,有多年在省工作和屢次赴外掛職、學習的閱歷,且紮根基層已##年有餘,曾主編或參與編輯出版##餘部農業農村經濟、管理及法律等方面的著作,並有##多篇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及其他作品見諸於國家、省級報刊。這次,又集成多年來實踐、思考的積累和沉澱,著就這本《黑木耳產業發展研究》,開了國內就黑木耳產業發展著書立說的先河,目前堪稱權威和前沿,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關注和首肯。綜合說來,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資助的產業經濟系列叢書之一,該書分概述、實踐、技術、理論和展望等五大篇章,整理、遴選、輯錄國內各層面人士的文章近七十篇,集專業性、系統性、指導性、理論性和前瞻性於一身,內容精當,適用廣泛,實是專家學者、基層領導、廣大農民等客群的良伴和摯友。有五個可稱道的特色。 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概括。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也是產業經濟。《黑木耳產業發展研究》以做精做強地域特色產業為視角,以實踐為根,以##150年的黑木耳發展史為背景,軌跡明晰,思維前瞻,從一個側面,提煉和反映了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縣域經濟統籌和諧發展的內在規律,對當前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穩妥有效地破解“三農”難題,做出了辯證和確切的詮釋,體現了實效性,把握了規律性,予人以遵循和啟迪,是一篇博採眾長、厚積薄發的上乘佳作,對各地縣域經濟發展有著較為實際的指導和借鑑作用,是縣(市)地方領導指導基層工作不可或缺的“教科書”。 理論學術研究的新彙編。黑木耳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其發展尚處實踐探索階段,綜合性、系統性的可鑑資料乏陳。該書正彌補了這一缺憾,編輯收錄了##等當前國內知名食用菌專家學者,共30餘篇重要研究成果和高新理論,涉及黑木耳菌種繁育、生產管理、精深加工、包裝行銷、打造品牌、發展方向等領域,堪稱集采真知卓見,稟承各家眾長,有較高的學術含量,為致力於食用菌尤其是黑木耳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一道“特色大餐”,是對國內食用菌產業理論發展的一大貢獻。 產業躍升振興的新教材。時值黑龍江省深入實施“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農業發展戰略,加快“全面建小康”進程之際,應該說,該書不愧為助推食用菌產業大發展、快發展,進而富民強省之作。據悉,##縣2005年黑木耳發展規模已達##億袋,預計產量占全國總量五分之一,全國黑木耳生產銷售第一縣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該書以產業演進為縮影,記述了##打造黑木耳“全國單打冠軍”和地方領導抓產業的所思、所歷、所得,對有志於菌業尤其是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地域和人士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正如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序中所言:“(該書的出版)有引導、推動菌業長遠發展的作用和深意”。各地雖產業迥異,但其潛在發展規律卻殊途同歸、相聯互通,就此而言,該書或也有令閱者驚喜的可鑑之處。 農民興業致富的新寶典。當前,黑木耳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生機正濃,但缺專家、少技術的瓶頸制約依然現實地存在。該書總結了黑木耳產業對##農民人均收入貢獻占半璧江山的成功經驗,收錄了近20篇黑木耳栽培技術文章,大多是當地黑木耳生產技術的多年實踐所得,將使廣大耳農和即將從事黑木耳栽培的農民朋友在最短時間內,最快掌握技術,事半功倍。書中所錄技術文章,文風簡單樸實、深入淺出,尤其是《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春耳地擺、秋耳地擺、掛袋木耳生產技術指南》等文章,作者均為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地方“鄉土專家”,技術極具操作性,相信即便是對黑木耳一無所知的初涉者,也會通過這本“工具書”而無師自通,快速掌握栽培技術。應該說,廣大農民擁有了這本書,就擁有了開啟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營養保健知識的新集粹。黑木耳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有“菌中瑰寶”之譽,被稱為“素中之葷”,是一種健康無污染的綠色保健食品,符合當今國際健康“食”尚,市場前景廣闊,這是其產業得以蓬勃發展、生機盎然之根本。書中全國首席健康專家洪昭光教授的《餐桌上的紅黃綠白黑之“黑”》、##同志《黑木耳營養保健與藥用價值及藥食方集粹》等文章,從營養保健科學、食“菌”文化等視角,幫助讀者了解黑木耳、增進健康。從這個角度講,任何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讀者都會通過該書有所收益。 躬身求索多碩果,勤思敏行有墨香。記得國學大師胡適有句話,“發表是最好的記憶”,大概可以算作##同志出版此書的初衷吧。也真心地祈望,如此善學多識的作者和及時厚重的“記憶”不斷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