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

第一,發展意識強。改革開放30年來,蘇州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作為執政興市的第一要務,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不是經濟特區,也不是沿海開放城市,但他們積極尋找機遇,出台優惠政策,創造了不是特區、勝似特區的投資環境。1992年4月,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後,蘇州市委明確提出蘇州發展戰略調整為大開放大開發戰略,並發文提出市縣兩級都要辦開發區,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1994年,蘇州市創辦了中新聯合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在我國開了國際合作興辦開發區的先河,創造了比經濟特區建設層次更高、比國際合作更緊密的開發區模式。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蘇州幹部民眾在推進發展上有著良好的精神狀態,“謀發展、促發展、求發展、比發展”的氛圍十分濃厚。

第二,招商引資精。在學習考察中得知,蘇州各級領導幹部全年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抓招商、跑項目、下企業上。蘇州把招商引資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領導身體力行,各部門協調配合,專業招商人員全力以赴,形成了上下結合,條塊配合、舉全市之力的招商引資工作格局。在辦理審批手續時,不拖不推,能快則快,主動為外商提供良好服務,盡一切可能提供方便。在招商引資方式上,一是精明,二是精細,三是精誠,已經從當初的招商引資向今天的招商選資轉變。

第三,人才機制活。蘇州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不斷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與引進體系。一是注重加強對全市人才工作的調查研究和巨觀指導,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人才工作機制。二是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三是完善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最佳化了人才成長環境。在人才市場建設方面,蘇州注重有形人才市場和無形人才市場的協調發展,疏通公有制組織與非公有制組織、不同地區之間的人才流動渠道,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第四,服務環境優。蘇州各地十分注重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努力打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品牌。他們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搞行政服務一條龍,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將40個職能部門的610個審批及服務事項在中心進行“一站式”辦理。所有的企業要進來,只要在行政服務中心裡邊跑跑,所有的手續就都辦妥了。在創設優良的服務環境上,他們提出對外商“不講不能辦,只講怎么辦,馬上辦”,著力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品牌,絕不允許外商白跑一趟。蘇州工業園區推出了“1對1”特色服務,投資者只要進管委會一個大門,只需在一個視窗,面對一個工作人員,就能辦妥全部手續。

三、蘇州經驗的幾點體會

通過學習和考察,分析我們與蘇州的差距,我認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漢中怎么發展,我的體會是:

第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解放思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先進地區還是落後地區,都有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問題。要想實現快速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發展意識問題。一是要不斷強化率先意識。二是要不斷強化機遇意識。蘇州在建設開發區方面,就是在1992年搶先抓住了機遇,做到先行一步,從而為蘇州多年的經濟發展贏得了主動權。三是要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包括思想觀念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工作方法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我感覺,在幹部隊伍中應大力提倡創新精神,選拔幹部時要傾向敢於創新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