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學習心得體會

(一)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

學生在學習上的能力是有差異的,音樂方面也是如此。對於老師的要求,有的學生可以輕鬆達到,有的則費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見成效。如果非要讓一個能力欠缺的學生,不折不扣地達到全班的統一要求,也許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能勉強達到,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不合理的,違背了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在評價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制定出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享受成功、體驗快樂、得到發展。如學習歌曲《牧場上的家》時,把第一樂句看作全曲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經過師生討論交流後制定出三個不同的評價標準:基礎好的學生,得優秀的標準是能夠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演唱全曲,並把弱起小節、3/4拍等音樂元素充分表達出來;大部分基礎一般,能力較弱的學生,得優秀的標準是能準確地唱完全曲;對音樂不感興趣,能力很差的學生,如能正確地演唱第一樂句,也可以給個良好的等級。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結果在演唱中個個表現得輕鬆、愉快,既獲得了成功,又增強了學習音樂的自信心。

(二)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

對待同一現實,學生所持的態度和採取的行為方式是不同的,這就是性格差異。在音樂領域中,這種差異十分明顯。音樂是一門強調體驗的藝術,如用“標準答案”去要求學生,顯然不合適。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採用多元的評價標準,讓音樂課堂異彩紛呈,讓學生個性得以發揮。欣賞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時,讓學生選擇出自己喜愛的段落。a、b兩部分表現的情緒和場面截然不同,有的學生選擇了熱烈奔放的a段,有的學生選擇了優美抒情的b段,並說出了相應理由。評價時,教師主觀上更傾向於a段,但對於兩種選擇都應肯定。因為學生的選擇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的外化,都說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反映了他們的性格差異。

(三)尊重學生的經驗差異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我們們在教學中,在評價時,也應明確“教育只有紮根於兒童的生活與經驗,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義。”學生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經歷,他們的生活經驗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應得到教師的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對同一首樂曲也會產生不同的想像,在評價時,教師都應給予充分肯定。

三、堅持鼓勵性評價 呵護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勵,許多成功的課例都與教師恰當地套用激勵手段分不開”。為了保持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應及時捕捉有用信息,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當、適度的鼓勵性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而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水平。

在音樂課上,學生由於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一段精彩的表演、一個滿意的回答後,心情會十分舒暢。這時教師要及時發現,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對學生的出色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感情和語言,而要及時、巧妙地運用鼓勵的藝術,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知道你在關注他、讚賞他。二年級有一名同學自控能力差,音樂學習能力一般。一次在玩音樂遊戲“尋寶”時,我們剛講解完遊戲的玩法及規則,他就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我們像發現寶貝似的請他上台“尋寶”。遊戲開始了我們手裡捏著一把汗,睜大眼睛看著他,沒想到他是那樣自如、敏捷,隨著學生拍擊節奏強弱的變化調整方向,節奏聲強,他大步向著目標前進,節奏聲弱,他立刻調整方向……最後成功地找到了“寶物”,他甜美地笑了,我們激動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讚許地說:“你真了不起,真是個出色的尋寶家!”教室里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從此以後,這名學生變了,上課專心了,發言積極了,音樂能力有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