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體會

本周自己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是對《人民教育》關於《綱要》開展的專題論壇的有關檔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綱要》制定的必要性和意義。

當前教育已經走到了內涵發展的軌道上來了。課程教學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在《綱要》中,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一同成為整個《教育綱要》的核心辭彙。至此,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在《綱要》制定的過程中,工作組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確立了16個深入調研的問題,組成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調研組,與教師代表、校長代表及行政、教研部門、專家進行了深度訪談,在對“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深度調研報告的學習中,有一些體會。

《調研報告》在肯定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推進,課堂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有所轉變的同時,也反映了當前基礎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1.在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人們最關注的仍然是書本知識掌握的多少、技能訓練的快慢,而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創造性、責任感與合作態度仍然被邊緣化。有關調查表明,教師同行經常談論的教學話題主要集中在“知識技能和解題技巧”,布置的作業幾乎都是“書面習題”,能布置“社會實踐活動類”作業的比例極低。

2.學校開設的課程,社會看重的依然是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與國外中國小生相比,我國學生周末補課比例較高,而且學習內容有較大的差異,以學科知識為主,而少有體育、藝術等,相當大比例的學校沒有開設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3.儘管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有所改進,但是學校、教師仍然以聯考難度為樣本進行教學,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

4.從總體上看,我國課堂教學改革尚未取得實質性和根本性的進展。教學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的頑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醫治,過於強調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依然普遍存在。例如,XX年山東省濰坊市進行調查表明,76%的學生對教師過多的講解不滿意;75。5%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接受性學習或機械記憶為主。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運用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手段開展中學課堂“師生話語權的量化研究“,發現課堂上師生話語量之比為6.6:1,即教師講話字數是學生集體講話字數的6.6倍,這一指標高於美國、荷蘭,如果考慮班容量,不難發現課堂上中國學生髮言的機會遠少於國際上的同齡人,且課堂上教師一次講話的話語長度超過25個字的占50%左右,這說明課堂上師生深度互動少,講授比較多,且趨向於大段的講授,課堂基本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式。

5.按學校、班級、學生排名的狀況十分普遍,分數的功能被絕對化,分數成為區分好學生、差學生,好教師、差教師的主要甚至唯一尺度。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教師依然認同評價最主要的是關注學習成效,根本目的是甄別學生、判斷優劣。

調研報告對我國基礎教育進行了深度的調研,也為綱要的制定提供了更多的真實素材。在教育進入內涵發展的今天,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陣地在課堂,我們能做些什麼?進入二期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學習以來,在與同行的交流中,感覺到自己的教育觀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開始對教育的內涵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學習中我深深認識到觀念的重要性。你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就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教學觀,也就有什麼樣的學生觀,這直接決定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