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張可山同志事跡心得體會

XX年6月,已經去世的鞏義市站街鎮巴溝原村黨支部書記張可山的先進事跡在媒體上廣泛報導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張可山為建設新巴溝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使1700餘名巴溝人民過上了文明、健康、富裕、和諧的新生活。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展工等領導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向張可山同志學習。

開展學習張可山同志先進事跡的活動,不僅非常需要,也非常及時,這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動力源泉,是黨的作風的風向標,是黨的聯繫人民民眾的根本途徑,是黨獲得長久生機的重要舉措,是黨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因。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我認為更應該向張可山同志學習。

一、學習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黨的事業起步的基礎和源泉,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就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困難的環境下創造條件,積極完成任務。張可山出生貧寒,兒時的他就下田幹活,從小就鍛鍊了勤勞能幹的品質,小小年紀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擔。這說明艱苦奮鬥的精神應該從小就開始鍛鍊,不斷堅持。

學習張可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就是要從現在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從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從自身做起。要自覺克服與生俱來的惰性,克服對於困難的恐懼,克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良習慣,勇於面對生活和工作中面對的困難,勇於面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勇於面對別人的誤解和來自社會的干擾,勇於面對客觀條件的限制。

要真正做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還需要開動腦筋,解放思想, 張可山不願意去乞討,他和好友焦德水一起跑到駐馬店、靈寶等地換糧食,用糧食的差價養活了自己和家人;需要認清形勢,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巴溝是丘陵,農民吃水難,莊稼澆水更難,原先1000多畝耕地全是嶺坡地,畝產30多公斤,張可山找到了水源這一根本的制約性因素,也發現了吃飽飯是人民民眾的根本生活困難,於是他提出了“讓我乾,我就乾,我的目標就是讓巴溝的民眾吃飽飯,要把水引上山”的目標,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需要正視困難,有勇於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巴溝丘陵水源落差120米,灌溉線長度為1800米,“把水引上山”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對困難,張可山沒有灰心喪氣,沒有猶豫不決,沒有悲觀絕望,他果斷決定,要焦德水開磚廠,“你主持生產,我打井挖洞需要一部分磚,多餘的磚賣出去賺錢,買機械”。

艱苦奮鬥,不僅要有勇氣,有毅力,有膽識,還需要有智慧,有眼光,有能力,需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做到“問題難不倒,困難嚇不怕,挫折折不彎,批評驚不亂”,心中有主見,眼中有目標,手中有行動,腳下有措施。

二、學習他情系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就是將人民民眾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時時刻刻為人民著想,想方設法維護人民的利益、發展人民的利益、充實人民的利益,爭做人民民眾的貼心人、知心人、好心人、熱心人,就是要像張可山一樣情系人民、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無怨無悔。